3.农村公路
国家农村“六小工程”中,已安排我省县乡道路建设7500公里,每公里补助国债资金30万元,其中治理区48条路、1134公里;在省通达工程建设8000公里中,安排治理区270公里。到2005年,新建、扩建农村公路238条,通车里程1726公里,到2007年再新扩建450公里,使江淮分水岭地区全部乡镇通油路或水泥混凝土路,实现村村通砂石路,县级公路达到三级或以上标准。
四、政策措施
(一)坚定信心,继续扶持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发展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是实施全省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肥、滁州、六安、淮南4市和14县(市、区)政府要继续将该地区综合治理开发摆在农村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进一步制定实施规划,明确年度治理目标,层层落实,并列入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确保综合治理目标如期实现。
(二)坚持省直部门联系帮扶制度
省直各有关部门都要将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工作作为本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在申报国家专项投资时,要密切结合该地区的实际,尽量争取国家投资;由各部门管理的各类专项资金,要尽可能地向该区倾斜;继续坚持省直部门联系帮扶重点乡镇制度,抓好示范,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履行帮扶职责。
(三)增加投入,扶持“四把”工程实施
“四把”工程是本区域专项规划的核心,必须重点加强实施。既定的每年省防洪保安2000万元、省财政1000万元和扶贫500万元专项投资延续到2007年,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增加。交通部门也要增加对乡村道路的投入,加快“把路修通”工程建设。各专项投资使用要突出重点,以规划为依据制定具体项目实施计划,并严格项目管理。年度计划先由省直有关部门在各市县上报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再由省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平衡后与部门联合下达。
(四)进一步培植综合治理区内在发展能力综合治理区政府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充分发挥综合治理的主导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调动企业和千家万户发展的积极性,增强微观经济的活力和内在发展动力。
(五)加强农民工培训,促进劳务输出
按照“政府资助、社会培训”的思路,积极推进该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省级农民工培训专项投资向该区倾斜,重点支持发展实用性广、形式多样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全区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