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
在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的山场以及河流源头和库塘周围,营造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林;对河流源头、塘库周围以及土壤瘠薄、立地条件较差的山场上原有的用材林,通过封育、间伐或逐步更新方式,改造为以乡土阔叶树种为主体的针阔混交生态防护林。以铁路、国道、省道、公路、大型河渠为主线,营造护路、护岸林带。在易受风沙及干热风危害的平坦地区,以县、乡道路及沟渠为支架,巩固和完善现有的一、二级林网,建设三、四级农田防护林网。营建以改善城镇村庄生产和居民环境为主的防护风景兼用林。农村集镇以植树绿化为主,配合人工草坪,建设防护、风景、公共、专用等各种绿地,提高城镇绿化覆盖率。风害大的地方,可植环村防护林,增加林木覆盖度,美化环境。
通过上述布局,形成以林木和绿色植被为主体,成片生态防护林为基础,绿色长廊为骨架,农田防护林网和城镇村庄四旁绿化相配套,面、点、线(带)有机结合,森林生态、农田生态、水体生态、景观生态等融为一体、协调统一的高效生态防护体系。
2.商品林基地
在丘岗中下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大型河流、渠道两侧坡地和部分退耕地,集中连片定向培育商品用材林;在光照充足、土壤深厚肥沃、管理方便的丘岗缓坡以及退耕还林地,集约经营、连片发展优质高效的经济果木林;在房前屋后隙地,建立“小五园”,发展庭院经济,广植优质高产的经果林木。
在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严格保护耕地,严禁将基本农田规划用于各类林业工程,合理有效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
(三)“把结构调优”工程建设
规划期内,产业结构主要进行适应性战略调整,一是适应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最大限度地提高结构效益;三是加快农产品的转化及深加工步伐,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规划期内重点建设六大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1.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
在寿县、裕安、长丰、定远、凤阳、明光等6个县(市、区),大力推广优质弱筋小麦专用品种和保优节本栽培技术,提高专用小麦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至2007年,发展优质弱筋小麦120万亩。
2.“双低”油菜生产基地
在金安、裕安、寿县、肥东、肥西、长丰、定远、南谯、来安等9个县(区),大力推广含油量在40—42%以上的高含油“双低”油菜品种和适用栽培技术。至2007年,基本实现油菜种植“双低”化,面积稳定在350万亩,平均单产达到140公斤,含油率提高2—3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