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规划纲要的通知

  (四)“把结构调优”工程实施顺利,农业结构趋于优化各地因地制宜,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旱作农业、高效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全区农林牧渔业产值比由1997年的57.4∶2∶31.6∶9调整为2002年的52.1∶2.5∶33∶12.4。在种植业发展上坚持压水扩旱、压低扩高、压劣扩优、压粮扩经等“四压四扩”,水旱作物比由1997年的63∶37调整到2002年的61∶39,粮经比由66∶34调整到54∶46。100个重点治理乡镇大力发展种草养畜和规模经营,已种植牧草6万亩,形成肉类年产量96万吨的生产能力。通过“千户调整结构,脱贫致富”示范工程的实施,5年共扶持示范户3800户,推广各项实用技术100多项,充分发挥了“千户示范,万户发展”的带动效应。5年的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限于这一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特点和薄弱的基础条件,该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全省相比依然滞后,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因素仍然存在,特别是易旱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综合治理开发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经济自我发展的能力薄弱。全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45元,内在发展力量不足。
  2.易旱仍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江淮分水岭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区内河流少、小、短,地形破碎,蓄水条件极差,加上地下水储量小,水利工程不配套和年久失修,导致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和耕地亩均水资源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2%和35%。水利死角地区仍有20万人存在安全饮水问题。
  3.森林覆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区林业用地374.36万亩,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0%。森林覆盖率比全省低11.5个百分点,森林植被难以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
  4.农村产业结构层次不高。该区仍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结构中畜牧业比重偏低,种植业尚未形成有效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深度低,关联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5.乡村道路设施落后。该区交通设施覆盖面和普及率低,通乡道路大都是柏油路,损害严重,个别乡镇时通时阻。通村道路大多为羊肠小道,机动车辆难以通达。
  二、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立足本地区自然条件和现有社会经济基础,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心,重点实施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结构调优、把路修通等“四把”工程,不断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立足当地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尽快赶上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基本原则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