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规划纲要的通知

  一、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五年成效
  1997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实施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开发战略,着力建设“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结构调优”三大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并且采取了省直单位结对帮扶和派遣联络员制度。省直有关部门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综合治理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实力逐步增强
  5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资金和国债资金等投入的支撑下,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4.3亿元,年均增长11.2%,兴建了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极大改善了发展环境。水家湖—九龙岗、上派—小庙、六安—毛坦厂、明光—女山湖等公路项目,肥西、长丰、寿县、全椒县城供水工程和明光、肥东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省、市、县200多家联络帮扶单位加大帮扶力度,支持全区100个重点治理乡镇修建、恢复电灌站80余座,修建乡村道路500多公里,首批55个重点治理乡镇都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农村电力、通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长足进展。2002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344亿元,比1997年增加51.2亿元,增长17.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达到159.5亿元,比1997年增加85.9亿元,增长1倍多,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二)“把水留住”工程初见成效,农村水源条件明显改善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100个重点治理乡镇5年共整修深挖塘、库、坝8007处,完成土石方1.8亿方,新增蓄水量2.4亿方,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96万亩。首批55个重点治理乡镇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口大塘,一组一口中塘”的目标。通过农村人饮解困工程的实施,全区打井700多眼,基本解决了规划范围内21万人的饮水困难。实施了7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应急处理项目,34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恢复了这批水库的设计灌溉、防洪标准。先后建设了肥东县响导乡、肥西县高店乡、长丰县双墩镇、裕安区城南乡等一批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带动了全区节水灌溉的发展。实施了凤阳县、南谯区、定远县、肥东县、金安区、裕安区等12个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显著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对江淮分水岭地区17个泵站进行了技改,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加大了淠史杭、驷马山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5年共安排国债投资1.55亿元,省级配套资金1亿元,驷马山灌区肥东杨塘片、女山湖灌区、天河灌区、长丰杜集水库灌区已建成发挥效益,淠史杭灌区长丰县西水东调工程、驷马山灌区肥东黄疃片、女山湖灌区三和灌区建设成效明显。
  (三)“把树种上”工程成果显著,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1999年实施“把树种上”工程以来,全区加大林业投入,着力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绿色长廊、平原绿化以及“把树种上”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是建国以来造林规模最大的五年。全区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14.1%提高到2002年的16.5%,净增2.4个百分点,林种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新增森林面积5.9万公顷;农田林网建网率由40.9%增加到57%,镇、村庄绿化覆盖率分别增加到20.5%和38.0%;农民来自林业的年收入人均增加28元。全区以绿色长廊为骨架,以城镇村庄为实体的点、线(带)、面融为一体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已初步形成。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