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条 因见义勇为致残的人员,经伤残鉴定机构依法评定,有工作单位的,其待遇依照国家有关因公(工)负伤人员的规定办理。
无工作单位的,由民政部门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终生发给基本生活费;生活不能自理,无法定抚养人的,经本人申请,由社会福利院供养。
无行为发生地常住户口的,按伤残等级从见义勇为基金中参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一次性补助金。
第二十四条 见义勇为人员因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抢险救灾、救死扶伤或紧急避险造成第三人的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由受益人给予经济补偿;受益人补偿不足的部分,由见义勇为基金支付。
第二十五条 见义勇为牺牲人员的家属、致残人员及其家属,在支付住房租金、医疗费、子女上学费用等方面有实际困难的,由所在县、区人民政府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
因见义勇为牺牲或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劳动人事部门应当优先推荐其一名子女或者其他愿意承担赡养义务的亲属就业。
第二十六条 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属遭受报复伤亡的,经县、区公安部门认定,参照本条例有关见义勇为人员保护的规定进行保护。
第二十七条 见义勇为人员依照本条例有关保护条款规定的正当权益没有得实现的,其本人、家属有权向确认见义勇为行为的人民政府申诉,该级人民政府应及时处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规定,对见义勇为人员应当保密而不保密,或者对需要保护的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亲属未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其主管部门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扣减见义勇为人员的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的,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其限期纠正;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由其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七条规定,侵占、挪用见义勇为基金的,由主管部门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