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的通知

  以温州国际轻工博览会为重点,积极举办各种专业特色强、辐射力强的产品展销会;加快设立汽车、摩托车整车品牌销售店,广泛参与国内整车制造、船舶制造协作分工体系,积极进入国际配套体系;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发展服装自有品牌、连锁销售网络,培育集制造、贸易、研发于一体的大型服装跨国公司;加快融入跨国采购商的全球采购网络,使温台地区成为国际商业连锁集团的家电采购基地和全球重要的水暖配件采购基地之一。
  4.融资服务。充分发挥温台地区民资丰裕、民间金融活跃的优势,积极筹划建立地方性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活跃地方性产权交易场所,为创新企业提供产权交易渠道;设立由政府独资或参股的风险投资基金,培育民间风险投资机构,吸引外地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大力推进高新技术项目和股权招商,吸引跨国公司购并投资;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拓展政策性融资担保、租赁、企业债券、资产证券化、信托等金融工具,积极推介高新技术企业境内外股票上市,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富有活力的多层次、特色化的金融服务。
  四、联动发展“蓝色产业”和“绿色产业”
  呼应“金色产业带”的发展,加强国际性产业集群集聚区与山区、海岛的产业联系,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优势,主动接受发达地区产业的辐射、转移,推动区域优势资源向现实的经济优势转化,强化生态屏障功能,形成“蓝色产业带”、“绿色产业带”与“金色产业带”协调发展的格局。
  (一)依托海洋资源发展“蓝色产业”。
  充分发挥温台沿海岸线绵长、港口密集、岛屿众多、滩涂广阔、海洋生物和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打造浙江省重要的临港工业与物流基地、海洋渔业与海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海洋旅游基地,构筑具有温台特色的海洋经济结构,把温台地区建设成为浙江省海洋经济强区。
  1.临港工业与物流。依托港口条件适度发展石油化工、船舶修造、能源电力等临港工业。以苍南芦浦、乐清翁垟、洞头大小门岛为核心区块,发展石油精细化工产业,建成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特色石化原料深加工基地。发展原油及成品油、煤炭、液化气等中转贮存和粮食储运加工。加快南岳物流基地、洞头物流基地、海门物流中心、大麦屿物流中心、大陈岛石油储运中转基地、健跳港煤炭专业码头等项目的规划建设。
  2.海洋渔业与海产品精深加工。优化海洋渔业结构,压缩近海捕捞,积极、稳妥地发展远洋渔业,重视培育休闲渔业。通过开发浅海、改善滩涂、发展深水网箱、利用无人岛周围海域等途径进一步拓展养殖空间,加快海水养殖基地和先进种苗生产基地建设。有重点地建设健跳、椒江、松门、坎门等若干渔港经济区。加大放流增殖,建设人工鱼礁,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扶持海产品精深加工与流通。充分利用区内外海产品资源,发展海产品加工出口,重点推进乐清蒲岐、苍南巴艚等海产品加工业区块建设,形成一批海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富有特色的海产品品牌。积极开发海洋药物和海洋保健食品,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强化海产品流通环节,重点搞好若干海产品大型批发交易市场和骨干企业销售网络建设。
  3.海洋旅游。做好海洋旅游的规划布局,进一步强化海岛与海岸带旅游联动。依托温州、台州两大旅游接待与集散中心,整合洞头列岛、南麂列岛、大陈岛、一江山岛、大鹿岛等海岛旅游资源,打造以休闲、度假为主,以“沙滩浴场、海滨乐园、海鲜特产、滨海别墅、海岛探险、休闲垂钓、海上运动”为特色的浙江省海洋旅游基地,促使海洋旅游成为温台“蓝色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二)依托山区条件发展“绿色产业”。
  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在强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外资合理开发山区优势资源,着重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工业,把内陆山区建设成为浙江省生态产业发展重点区域。
  1.生态农业。立足温台地区的区位和环境资源优势,促进农业产业化、特色化、规模化、生态化,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转型。重点发展东魁杨梅、平阳马蹄笋、高山云雾茶、乌牛早茶、无核蜜橘、麒麟瓜、楚门文旦、温岭高橙、高山蔬菜等名特农产品。在推行特色优势农产品原产地域保护制度同时,建立比较完善的生产、监督、销售及保护体系。规模化开发中药材种植、花卉苗木、特禽养殖等新兴产业,力争成为浙江沿海地区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
  2.生态旅游。统筹开发山区丰富的山水和人文旅游资源,主要发展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和文化旅游。整合革命遗迹、古城古镇、名寺古刹、观光农业、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等特色资源,形成北部天台山、神仙居和临海古长城相连的“天仙配”旅游线路和南部以楠溪江、雁荡山、百丈漈、承天氡泉等景区为主的山水旅游区。把山区生态旅游与海洋旅游结合起来,塑造以瓯越风情、海韵渔情、现代商情为特色,兼具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功能的温台地区生态旅游品牌。
  3.生态型工业。根据山区生态屏障的功能定位,结合资源环境条件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地开发山区可再生资源,加快发展以特色农产品加工、工艺美术、水电及饮用水产业为重点的生态工业,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发展循环经济。
  (1)特色农产品加工。依托区域名特农产品资源,提高采摘、保鲜、分级、加工、储运等环节的技术水平,加强食品安全、质量认证,建设若干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天然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等。
  (2)工艺美术制品。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充分发挥石雕、玻雕、瓯绣、佛像等传统工艺美术品的特色优势,积极采用新设计、新工艺、新设备,挖掘市场潜力;积极开发电子玩具、节日灯、木制工艺品、家居饰品、商务礼品、装饰件等高附加值新产品;推进工艺美术品的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打造富有地方特色和国际竞争优势的工艺美术品基地。
  (3)水电及饮用水产业。依托鳌江、瓯江、飞云江、椒(灵)江、金清等五大流域,建设珊溪水电站、桐柏抽水蓄能电站、仙居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大型水电项目,统筹规划、有序开发小水电。依托水系源头的水质优势,开发矿泉水、天然水、纯净水产品,发展饮用水产业。
  五、构筑沿海城市群
  按照工业化、城市化协同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同步推进的要求,顺应“区域城市化、城市区域化”的发展趋势,统筹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培育,注重城市群整体功能塑造,形成产业群、城市群融合发展模式。重点培育温州大都市区和台州都市区,形成两大中心城市为核心、副中心城市为辅助、众多中小城市和中心镇为支点,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沿海城市群。
  (一)构建温州大都市区。
  以温州省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瑞安和乐清为南北两翼副中心,甬台温高速、104国道等沿海交通线为主发展轴,连通龙港—鳌江、永嘉、洞头等中小城市,构筑温州大都市区框架,带动整个区域发展;沿瓯江、飞云江、鳌江和主要省道为次发展轴,形成沿海与内陆山区相互贯通、联动发展格局。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