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能源保障系统。
统筹电源和电网建设,以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重点,完善区域能源调配网络,构筑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区域能源保障体系。
1.优化电网结构。
以500千伏、220千伏输电网为核心,加快电网建设改造,增强与华东电网的网架联系,提高区域电网受电和供电能力。加大500千伏送、受电主通道的建设,形成与华东电网联系的500千伏主环网架,重点建设金华500千伏双龙变三期扩建工程、500千伏义乌输变电工程、衢州500千伏九龙输变电工程和衢州市第二座500千伏输变电工程、500千伏丽水输变电工程以及区域内500千伏临海——义乌电力大通道。加强220、110千伏主网架建设,深入负荷中心,改变网架结构单薄、布点不足状况,近期重点建设金华220千伏丰安、西陶、江湾、大联、仙桥、倪宅、温泉、灵洞,衢州220千伏仙霞(扩建)、太真、定阳,丽水220千伏遂昌、青田、仙都、灵山等输变电工程以及金华燃机二期扩建送出工程、义乌变及九龙变220千伏送出工程,并配套建设110千伏及以下配套工程。
2.适度布局大型火电厂。
从优化电源布局、适应用电负荷考虑,在加强金衢丽地区电网建设的同时,适度布局建设电源点。加快建设浙能兰溪电厂、巨宏热电厂,深化浙西第二电厂前期工作,加强区域电网支撑,优化全省电源布局,保证电力供应和电网安全。
3.合理开发水电资源。
合理开发利用区域内丰富的水力资源,发挥其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综合效益。水电开发应以瓯江和衢江流域的梯级电站建设为主,加快龙游沐尘、常山芙蓉、景宁英川、青田滩坑、景宁大均、庆元大岩坑等一批大中型水库电站建设。适时建设一批调峰能力强的电站和抽水蓄能电站,提高电网调峰能力。
4.开展核电选址前期工作。
考虑浙江用电负荷分布、电网结构以及减轻运输压力等具体情况,在金衢丽地区积极探索核电布局的可行性,开展核电选址前期工作。
(四)信息网络设施。
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加快形成三网融合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全面推进政府、企业、社区和家庭信息化,实现信息网络的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和智能化。
1.建设先进安全的信息网络。
对途经区域的金华——椒江光缆、上海——福州第二条沿海光缆、上海——广州出口欧亚光缆等国家级、省级光纤传输网,在路由、沿环节点布局及容量上进行扩容、优化,提高网路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加快用户光纤接入网的建设和改造,提高光纤接入覆盖率。建成以金华、衢州、丽水三市市区为枢纽,以各城市和重点开发区为节点,布局合理、结构完善、覆盖全区的高速宽带光纤骨干传输网和光纤接入网。发展和完善固定电话网络,逐步向宽带、智能、开放的新一代综合业务网络发展;继续发展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逐步增强网络的支撑能力,适时建设3G通信系统。
2.完善区域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全面推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覆盖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信息数据库体系,重点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信息应用水平。加强对政府、行业、企业网络资源的整合,建立统一的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中心、增值服务等多个平台融为一体,通过政府先行,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大型数据库,促进各种网络资源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最终实现“数字城市”、“数字市场”和“数字园区”建设目标。
3.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
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为突破口,推进企业信息化。着力建设和完善骨干企业信息平台,加快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制造、营销、物流四大环节和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逐步推动同一产业集群内相关企业信息平台的一体化建设,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和服务实现操作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不断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素质和经济效益。
六、社会支撑体系建设
(一)人力资源开发。
建立和健全区域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形成劳动力培训、教育水平提升、人才培养与引进的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格局。
1.加大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力度。
依托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强化人力资源技能培训,培育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特色劳务输出品牌,建立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化的劳动力市场和现代新型劳动力中介服务机构,实现与长三角、全国劳动力市场的信息联网,着力打造长三角优质劳务输出基地。分期分批培训区域内所有适龄农民,传授知识与技能,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
2.整合提升农村基础教育水平。
大力发展义务教育,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化。积极改善广大农村山区教育条件,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重组资源,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消除学校危房,建设一批现代化学校。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教育科研网、卫星视频传输系统等现代技术和资源,建设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积极配备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3.积极培养与引进高素质人才。
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名牌大学、科研院所,建立分校和教学基地。发挥浙师大的人才库优势,建设一批职业技术学院,为区域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大力培养适应区域竞争需要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加强企业家培训基地建设,造就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积极融入长三角人才共享体系,推进人才柔性流动、建立专家咨询库、假日工程师、技术讲座等不同的人才使用模式,积极引进符合产业发展的高中端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管理人才。
(二)科技创新支撑。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科技中介服务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运作、灵敏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区域竞争力。
1.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
按照特色优势产业优先、信息化产业优先的原则,加大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大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增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