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切实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
对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实行严格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加强钱塘江、瓯江、曹娥江、飞云江和椒江等重要水系源头的水源涵养,通过恢复植被、重点发展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提高源头径流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综合整治小流域,坚持乔灌草相结合、治山治水相结合、下游治理和上游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改善环境质量和水体质量。切实加强凤阳山、百山祖、九龙山、箬寮岘等自然保护区保护,严禁林木砍伐,保护天然草甸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禁止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进行一切开发建设活动。
2.大力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
在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物种维护、森林保护、生态林建设的同时,加大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力度。逐步建立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多效益的森林生态系统。全面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加快农村改水、改厕、改灶和环境治理力度,推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加快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善城镇和农村的居住环境。
3.进一步强化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
切实加强矿产、水、森林、土地、生态旅游等重要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严格按照矿产规划确定的禁采区、限采区和开采区进行矿山管理,控制矿产资源开采总量。加大封山育林和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优化林种结构,改善林分结构,控制林木蓄积的消耗总量,实现林木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稳步增长。统筹兼顾水资源开发,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综合平衡。实行坡耕地退耕还林和改造工程,高度重视湿地保护,严禁随意开发湿地。高度重视生态旅游景区环境容量问题以及生活污水治理、餐饮业油烟废气治理和生活垃圾处理,防止旅游污染。
(二)致力发展生态型经济。
依托生态环境资源条件,以生态型经济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积极扶持生态型工业,合理开发生态旅游业。
1.绿色农业。
利用生态区独特的局地气候、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较好的生态环境,通过扶持农产品运销大户、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以生态有机农业为方向,重点发展茶叶、中药材、食用菌、水(干)果、笋竹、特种养殖、高山蔬菜等优势农产品。
(1)茶叶。以开化、遂昌、松阳、景宁、龙泉、庆元和武义为布局重点,全面推广茶叶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加大茶树品种无性系改良,积极发展珠茶、眉茶和高山优质绿茶等名优茶,加快有机茶叶基地建设。
(2)中药材。以磐安、东阳、缙云、景宁、青田、云和、龙泉、庆元等为布局重点,建立贝母、白术、元胡、山茱萸、杜仲、厚朴、茯苓、栀子等药材专业化生产基地。积极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培育中药种质资源,开发有市场前景的珍稀药材。
(3)食用菌。以庆元、龙泉、景宁、松阳、云和、磐安、武义等地香菇、黑木耳产区,以及江山、常山、开化等地金针菇产区为布局重点,通过研发新型菌种培育技术,推广节木型生产,促进从数量耗能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建成长三角主要的有机食用菌生产基地。
(4)水(干)果。以常山、松阳、青田、庆元为重点,发展宽皮柑橘、胡柚、象山红等品种,压缩中熟温州蜜柑,促进均衡上市;以东阳、浦江、松阳、云和、龙泉、江山为重点,发展优质早熟梨;以东阳、磐安、浦江为重点发展香榧等特色干鲜果。加快无病毒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加大水果优化改造力度,推进标准化、无公害、规模化生产。
(5)笋竹。以龙游北部山区、衢州市区南部山区和龙泉为布局重点,以低产毛竹林改造为方向,推广“一竹三笋”,适当扩大栽培面积,加快形成规模化竹笋生产基地。
(6)特种养殖。以蜂业和淡水养殖为重点。以江山、兰溪南部山区为主要基地,以有机蜂业为突破口,加大新产品开发,打造我国重要蜂业基地;主要依托武义、江山和丽水各县市的溪流、水库、稻田丰富地区,以田鱼、龟鳖、南美白对虾为重点养殖品种,加强养殖污染的防治管理,形成浙江重要的淡水养殖基地。
(7)山地养殖。利用橘园、茶园、荒山等资源,在武义、磐安、常山、开化和丽水各县市,发展放养鸡养殖。利用丽水各地草山草坡多、牧草资源丰富等优势,发展以山羊为主的山区草食动物养殖。
(8)高山蔬菜。以浦江、磐安、武义、遂昌、松阳和江山等县市的山区为主,加快形成高山蔬菜的品牌化生产基地。
2.生态型工业。
生态区工业要以低消耗、轻污染、可持续的生态型发展为方向,向重点城镇和开发区集聚,重点发展食品加工、文体用品制造、水电及水业、硅材料等。
(1)食品加工。以食用菌、茶叶、笋竹、畜禽、水(干)果、高山蔬菜等绿色农产品为原料,发展以保鲜、脱水、分级为主的初级加工业,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深度加工,加强ISO14000质量认证,发展天然食品、速冻食品、方便食品、保健食品、有机食品。重点依托龙泉龙渊镇、庆元松源镇、景宁鹤溪镇、松阳松古盆地、磐安安文镇和开化城关镇等重点城镇和区块,建设一批绿色食品加工贸易区,成为浙江省重要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
(2)文体用品制造。以木制玩具、网球、制笔、文具、太阳伞等产品为重点,以石雕、宝剑、青瓷、水晶、木雕等工艺美术制品为特色,推进云和、龙泉、松阳、开化、东阳、浦江等地文体用品的集聚化、专业化、品牌化生产。深入挖掘传统工艺,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先进工艺、先进装备改造现有企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发展成为富有特色和品位的文体用品制造基地。
(3)水电及水业。以瓯江和衢江流域为重点,加强小水电整体规划、有序开发,建设瓯江小溪流域的滩坑、大均、大奕坑电站,瓯江干流的三溪口、外雄、五里亭电站,衢江上的小溪滩、塔底、安仁铺、红船豆以及兰溪水利枢纽,加强输出电网建设,建成浙江重要的绿色能源基地。同时利用水量和水质优势,开发矿泉水、纯净水和跨地区供水,大力发展水业。
(4)硅材料。以单晶硅和有机硅为重点,依托开化块状经济优势,积极发展硅材料产业。
3.生态旅游业。
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和紧邻长三角的地理区位优势,营造优良的旅游环境,合理开发生态旅游,带动农民转产转业,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区经济社会发展。
以凤阳山——百山祖、开化古田山、遂昌九龙山三大国家自然保护区,三衢石林——龙门峡谷、钱江源、紫微山三大国家森林公园,诸葛八卦村、江南第一家、廿八都、松阳古街、中华畲族文化村五大历史文化景区,仙宫湖、仙源湖、仙霞湖、九龙湖、碧波湖、仙游湖、月亮湖七大休闲度假区为重点,丰富旅游景观,完善综合配套,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景区和休闲度假区,建成一批旅游精品,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纳入区际和省级旅游网络。积极探索建立区域旅游合作组织,共享客源信息,共创旅游网络,形成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的著名山水生态旅游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