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优质猪养殖。利用金华“两头乌”猪、衢江瘦肉型猪等我国优质猪品种,以规模化、基地化养殖为基础,大力推广畜牧清洁养殖模式。加大优质猪的育种繁育和推广力度,进一步完善防疫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布局以金华市区、东阳、衢江、龙游等为重点。
(3)花卉苗木。利用佛手、桂花、茶花等品种的资源优势,加大新品种培育,推广公司化、规模化种植营销模式,促进产业基地与城市建设的有机对接,建立和完善标准化生产体系,拓展观光休闲、生产科研、艺术加工等功能,逐步形成以金华市区为中心的花卉苗木基地。
(4)果品蔬菜。适应人们追求安全、营养的消费需求,建设一批标准化、无公害、规模化的果蔬出口加工基地;加大水果优化改造力度,积极开发耐贮运的优良品种;推广设施栽培技术,提高蔬菜集约化生产。布局重点为各城镇郊区。
(5)优质稻米。利用较丰富的水源和优质土壤,种植加工有机大米、无公害大米,形成以衢江、江山港沿岸和浦江、龙游等为重点的优质稻米基地。
(二)积极引导产业集聚与空间合理布局。
积极引导金衢丽地区产业向产业带集聚,产业带内产业向三个增长极核集聚,三个增长极核内产业向重点开发区集聚;根据金华、衢州和丽水不同的开发条件和发展水平,分别形成网状、Y型和点轴三种空间布局形态。
1.金华:浙中城市群与网状开发格局。
(1)构建浙中城市群。以杭金衢、金丽温高速公路和铁路、330国道以及省道等主要交通走廊为轴线,采用组群式网络化发展模式,组合金华市区——兰溪、义乌——东阳——浦江、永康——武义等三大城市组群,形成浙中城市群。从城市发展规模和经济辐射功能看,要突出金华市区及义乌、永康在浙中城市群中的核心地位,同时要强化内部分工协作、功能互补,统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会展等设施的规划和建设。金华市区——兰溪城市组群要注重培育城市的综合功能,进一步突出科教文化功能和人居功能;其它城市组群要突出培育城市主导功能,义乌——东阳——浦江城市组群全力打造国际性商贸城市和小商品制造中心,永康——武义城市组群着力打造国际五金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和制造业基地。
浙中城市群要进一步加强各组群内部、组群之间和城市群与外部区域的交通联系。强化各组群内城市间、城乡间交通网络建设;择机建设各组群主要城市之间的城际轨道交通,有序推进浙中城市群公共交通一体化;以高速公路和电气化铁路为主骨架,完善浙中城市群对外交通联系。
(2)形成网状开发格局。逐步形成以重点城镇为节点、以快捷通道为轴线、以产业集群为依托的网络状开发格局。在提高和完善主要城镇连接通道和基础设施功能上,加强各网络节点间的功能分工和协作。重点发展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义乌、东阳、永康、兰溪、浦江、武义、金三角、金西、义东北等经济开发区,横店电子工业园区和金华仙源湖、兰溪、武义温泉等旅游度假区。
2.衢州:四省边际中心城市与Y型开发格局。
(1)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增强集散功能,增强城市辐射能力,增强对周边地区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积极顺应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态势,高度重视环境保护,调优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成为制造业和服务业比较发达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
(2)形成Y型开发格局。逐步形成以浙赣铁路为主轴、常山港为支轴,东起龙游县湖镇、西南至江山市贺村镇、西北至开化县华埠镇的Y型开发格局。在继续强化沿浙赣线发展主轴的同时,加强常山支轴的建设。重点建设衢州、衢江沈家、江山、龙游等经济开发区,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新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江山贺村竹木工业专业区和龙游石窟旅游度假区。
3.丽水:浙南山区中心城市与点轴开发格局。
(1)培育浙南山区中心城市。加快推进山区人口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高城市集聚、服务能力。通过产业带的点轴扩散,注重与温州、金华及长三角的融合互接,进一步完善对外交通网络,注重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创建生态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山区中心城市。
(2)形成点轴开发格局。逐步形成以丽水市区、青田、缙云为主要增长点、快速通道为纽带的点轴开发格局。进一步引导人口和产业向主要增长点集聚,通过高速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轴建设,加强点与点之间的经济联系。重点建设丽水、青田等经济开发区,缙云县新碧工业园区、丽水市农产品加工园区。
(三)大力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相协调。
产业带开发强度较大,又处于主要江河水系中上游,需要高度关注资源环境与经济相协调,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1.倡导资源集约型增长方式。
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节约型和生态亲和型转变,推动从先污染后治理向生产的全过程污染防治转变,推动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传统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逐步提高产业发展的生态门槛,禁止高污染企业进入。
2.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通过技术改造、集中布局、协调管理等手段,着重解决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抓好造纸、化工、建材、制革等行业的污水、废气、粉尘、烟尘防治工作。实施水功能区划管理,实行水域纳污总量控制,加强城市和工业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在重点河网地区建立农业氮、磷流失控制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3.构建城乡绿色生态系统。
以自然山水和乡村为城市绿色生态腹地,加强城市近郊型农业建设,保持城市边缘的绿色空间,使乡村成为城市的绿色屏障和开敞空间。在城市内部,利用山体河网,构建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设城市功能区之间绿色隔离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加强过度开发区域的生态恢复工作,积极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四、生态区建设方略
生态区由产业带以外的广袤山区组成,既是构筑生态屏障的重点区域,又是以生态型经济为方向的新型发展区。生态区需要强化生态功能和环境优势,致力发展生态型经济,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妥善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一)强化生态功能和环境优势。
通过生态恢复和保护,强化生态区的生态功能,并将生态功能优势转化为环境优势,为发展生态经济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