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进一步摸清全省地方病流行情况,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采取“先重病区后轻病区、先人群密度大病区后人群密度小病区”的做法,统筹考虑,分阶段安排和实施综合防治项目。
三、工作目标
(一)总目标
全面落实各项综合防治措施,做好疫情预警预报工作,防止鼠疫发生,减轻鼠疫危害;到201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包虫病、布病等重点地方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
(二)具体目标
1、鼠疫:全面提高防治水平,到2010年,疫源地农牧区群众鼠疫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专业机构通过科学、全面、系统的动物间疫情监测,较为准确、及时地作出预测预警预报,及时发现和扑灭动物间疫情,争取不发生人间鼠疫;一旦发生,及时彻底控制,将鼠疫的危害降至最低。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推动防治工作。
2、碘缺乏病:西宁市、海东地区到2005年力争达到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目标,海南州、海北州、黄南州、海西州到2006年达到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玉树州、果洛州到2007年达到基本消除目标。在巩固防治效果的基础上,不断扩大防治成果,向实现消除的目标迈进,2010年全省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3、地方性氟中毒:到2010年,全省80%以上的病区村完成改水,其中100%的重度病区村和90%的中度病区村完成改水。改水工程保持良好运行状态,水质符合农村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4、大骨节病:到2010年,大骨节病区村儿童大骨节病X线检出率降到20%以下。
5、包虫病:到2010年,建立包虫病防治网络,推行新的防治措施和手段,牧业区患病率控制在5%以下。
6、布病:到2010年,全省人间布病达到“稳定控制区”标准。
四、预防控制措施
(一)加强监测
结合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地方病病情信息网络,加强地方病病情和相关危险因素监测,准确、及时、定量地分析和预测全省地方病病情和流行趋势,为调整防治策略、制定防治规划、开展防治工作并考核评估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1、鼠疫:对全省鼠疫自然疫源地进行普查(包括非疫源地区),全面掌握疫源地分布范围、疫情动态、流行强度、流行趋势,认真分析疫情信息,建立科学的鼠疫防治、监测及预报系统,为制定防治对策和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建立鼠疫防治信息网络,完善省、州(地、市)、县、乡、村五级鼠疫疫情监测、报告网络,实行疫情报告责任制,做好疫情预测预警预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