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优先保证高新技术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的供水,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供水。继续推动对传统工业的节水改造,加快实施分质供水,加强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工作,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建立科学的工业用水定额体系、节水型经济评价体系,严格考核。建立和完善节约用水奖惩制度,对开发节水新技术和推广节水新工艺的给予奖励。
3.加强有序用电管理和节能工作。优化电力资源配置,进一步强化有序用电管理,按照扶优限劣的原则,在电力供应上重点向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企业倾斜,对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实行严格的错峰、避峰和限电措施,对存在严重安全事故隐患和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坚决予以停止供电。着力推进用能大户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加大对节能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其他先进节能成果。依法加大节能监督力度,实施主要工业产品电耗定额考核管理。
4.着力保障资金需求。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和自身发展需要,实行“区别对待,扶优限劣”,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重点保证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企业合理的流动资金。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探索建立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和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衔接,建立健全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制度,支持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促进工业结构优化。
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强示范和政策引导,加快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不断提高经济体系的生态质态,实现经济发展从线性增长向循环增长转变。贯彻实施《
清洁生产促进法》,制定推行清洁生产政策法规及实施规划和方案,逐步形成市场引导、企业自觉实行和政府积极推广相结合的清洁生产机制,进一步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逐步形成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格局,促进经济效益、资源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全面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1.加强行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模具、文具等重点行业的信息化改造为重点,加快建立行业创新中心、产品设计中心,突破产业信息化改造中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提高产品工艺水平和市场的响应速度。
2.推进企业信息化。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设计、制造、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应用,着力抓好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对传统产品的嵌入式改造、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积极开展网络营销,通过发展电子商务,降低企业营销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