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结构调整升级的若干意见

  (四)外向带动原则。抓住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强外引内联,主动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积极吸纳全球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国内东北、中西部等地区丰富的能源、土地、劳动力、矿藏等资源,弥补我市资源紧缺的短腿。积极引导、扶持企业开展出口加工贸易,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
  (五)可持续发展原则。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就业、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形成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和生态环保型的产业和产品结构,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任务和目标
  (一)优化工业布局结构。按照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的要求,实行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推进,构筑沿海、沿湾、沿路三大产业带,以及北仑、镇海、象山港、余慈、中心城区、鄞奉等六大产业集聚区,重点建设13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和1个城市工业区块,加快基础设施配套,系统整合提升现有工业产业布局,形成区域统筹、特色鲜明、错位发展、配套完善的工业布局体系。到2008年,力争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5%以上。
  (二)优化产业结构。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产业和港口优势,有选择地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大工程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临港型大工业及后续产业;积极实施“双十双百”工程(到2008年建成1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10个市级科技创新平台、10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省级研发机构),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优先扶持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业等高成长性产业,主动退出没有竞争优势和失去竞争能力的产业。到2008年,基本形成石化、能源、钢铁、造纸、修造船等五大临港型大工业,以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精密仪器仪表、精细化工与生物医药、模具、文具等十大重点优势制造业,全部工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三)优化产品结构。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加快对推动结构升级具有重大作用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的开发,积极发展具有广阔前景、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特色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和知识密集型产品。实施品牌战略,实行政府推动与企业争创相结合,营造优越的名牌发展环境,增强企业创牌意识,形成国家、省、市三级梯状名牌企业群体和名牌产品集群,努力打响“宁波制造”的品牌。到2008年,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创市级以上名牌产品300只(其中中国名牌40只、省名牌150只),市级以上名牌产品销售额占规模以上企业销售额的比重达到40%以上;年专利授权量6000件。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