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

  二、重点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五)加快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步伐。进一步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发挥“福建省职业教育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研究解决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落实设区市人民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统筹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建设、劳动就业、人力资源开发,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内专业布局结构调整。坚持机制创新,支持行业企业继续办好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办学;支持职业院校开展与企业股份制合作办学模式的试点工作;支持同层次职业院校重组和整合;支持职业院校与省内外大企业合作组建职教集团。到2007年,每个设区市办好1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若干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各县(市、区)重点办好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经济较发达县(市、区)建好1所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省建成10所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120所国家级、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比例保持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应占高等教育一半以上。
  (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促进就业为目标,转变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明确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以服务为宗旨,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加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建设,促进职业院校直接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转变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全日制教育与业余教育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把职业院校办成开放式、多样化的职业人才培养培训中心和职业资格的认证中心;转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推广“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加大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强专业建设,力争到2007年建设一批在国内同类专业中教学条件较好、特色鲜明、管理模式先进、教学质量一流的重点(精品)专业。根据用人需求,积极推进专业课程和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一批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课程和教材。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探索针对岗位(岗位群)需要的教学模式,提高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培养培训的质量与就业适应性。积极推行选修制或学分制,逐步建立弹性学习制度。中、高等职业教育要根据就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确定分层次、相衔接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任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实训时间应不少于半年,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实训时间应为半年至一年。
  (七)加强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实施“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以加快现代软件业、制造业和物流业领域职业教育的专业改革、建设为突破口,逐步拓展至金融、保险、电子、化工、通讯、建筑、房地产、旅游、商业、贸易、护理等职业教育专业领域,重点建设一批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示范性学校,一批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省级高职精品专业、中职重点专业和实训基地、师资培训基地,加快培养培训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推动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努力缓解劳动力市场技能型人才紧缺状况。
  (八)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与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职业院校分期分批在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建筑技术等专业领域建成一批条件较好、适应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指导我省大中型企业与职业院校建立互惠互利的实训基地;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企业通过各种形式在我省建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重点支持、引导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建设起一批实训内容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具有先进性、开放性的实训基地;引导职业院校加强实训设备的投入,更新教学仪器设备,满足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需要。
  (九)实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服务“三农”计划。围绕发展县域经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目标,组织实施职成教育服务“三农”计划。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人才、技术、基地资源,以“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作为基本途径服务“三农”。完善县、镇两级农民文化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发挥职业院校、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教育资源优势,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和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开发服务。加强城乡各类职业院校合作,职业院校要紧密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面向农村扩大招生和培训规模。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实行灵活、多样、开放的培训模式,对农村新增劳动力和富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能力。
  三、重点推进重点建设高等学校和学科建设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