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的通知

  第十条 [海域开发利用现状]
  近年来,辽宁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全省海洋产业总产值从1985年的40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580亿元,增加了近15倍。较1999年增长50亿元,占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的12.1%,占全省沿海地区GDP的10.7%,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51.7%,已经成为辽宁新的经济增长点。1998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2010平方公里,占全省滩涂和浅海总面积的4%。有较大型商港11处,实际占用港口资源岸线约53公里,为港口资源岸线的23%。全省有较著名的滨海旅游景区(点)近百处,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国家级森林公园4处,海洋自然保护区11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处。全省已探明石油储量1.25亿吨,天然气135亿立方米。原油生产能力为15万吨,天然气产量为1.1亿立方米,油气开发潜力巨大。全省沿海主要矿种有金刚石、沙金、锆英石、独居石、石榴子石、砂砾等。除砂砾石矿部分开采外,其它都处在开发前期。全省周边海域还有一定面积的渔场及铺设的海底电缆管道。
  第十一条 [存在的主要问题]
  海域使用缺乏统筹规划和权属管理,资源过度利用与开发不足并存,近岸海域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未得到有效控制。主要表现在:涉海部门根据各自发展需要编制和实施规划,缺乏有力的协调机制,致使局部海域开发秩序混乱,用海矛盾突出;近岸海域开发利用过度;近海捕捞业的盲目发展导致渔业资源严重衰退,部分海洋珍稀物种濒临灭绝;一些海域开发利用形式粗放,不合理占用岸线和海域现象严重,造成海域使用效率低,甚至影响其他用海活动;近岸海域,特别是一些局部海域污染严重。近岸海域污染造成1.65万平方公里的近岸海域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中约1.05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为二、三类水质区,四类水质区约0.3万平方公里,劣于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严重污染区约0.3万平方公里;海洋赤潮频繁发生,1998—2000年,渤海、黄海近海共发现赤潮9起,影响面积约十几万平方公里;不合理的围海填海,已使海岸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滨海湿地减少了600多平方公里。目前,辽宁有70%的砂质海岸受到侵蚀,海岸破坏性利用、海湾和岸线减缩仍是海洋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第十二条 [面临的形势]
  21世纪被称为海洋世纪。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寄希望于海洋,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和开发的重要领域。顺应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趋势,我国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列入实施《21世纪议程》的战略重点。海洋产业是辽宁新的经济增长点。沿海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对海洋资源环境的压力将继续加大。“十五”期间,要实现浅海利用率达40%,滩涂利用率达60%。海洋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10万吨,居全国前五位。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10%,到2005年海洋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比2000年预计增长100%,年递增14.9%,2015年全省海洋产业总产值可望达到2000亿元,比2005年计划增长100%,年递增7.2%。港口新增吞吐能力4000万吨。辽宁人多地少,2000年人均耕地已减少到1.18亩。全省淡水资源匮乏,陆地资源日益短缺,对海洋资源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同时,人口的趋海移动和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将使全省50%左右的人口集中在沿海地带,海洋资源环境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同时,实施全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海洋经济必然要求努力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是保障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建设海洋强省,实现“海上辽宁”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

第三章 海洋功能分区

  第十三条 [功能分区概述]
  全省海洋功能区划依据《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GB17108—1997)和《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的分类体系和类型划分标准,根据全省沿海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优势、海域开发利用现状、环境保护及社会发展需求,将辽宁管辖海域划分为10个一级类型(港口航运区、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矿产资源利用区、旅游区、海水资源利用区、海洋能利用区、工程用海区、海洋保护区、特殊功能区、保留区),28个二级类型,计837个功能区。其中,港口航运区214个,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251个,矿产资源利用区22个,旅游区74个,海水资源利用区38个,海洋能利用区7个,工程用海区78个,海洋保护区12个,特殊利用区54个,保留区95个。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