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客观评价、动态跟踪、综合考核全省与各地区、各部门生态省建设的进程,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结合我省实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2项指标,构成生态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详见附1)。
在全省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各行业、各区域以及示范区的实际情况与建设要求,研究制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于测评考核地区或示范区生态建设情况。
二、生态省建设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一)资源环境
福建位居我国东南沿海,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优越,自然资源特色明显。一是具有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地貌和水系自成体系,气候温暖湿润,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二是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水资源总量1168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3471立方米,均居全国第8位;可开发的水力资源居华东地区首位。三是森林资源优势突出。福建是我国重点集体林区,有林地面积达764.9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2.96%,居全国首位;活立木总蓄积量4.967亿立方米。四是海洋资源得天独厚。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港湾资源优势突出,拥有大小港湾125个;可开发的风能、潮汐能资源居全国前列。五是非金属矿在全国具有优势。饰面用花岗石、高岭土、重晶石、石英砂、叶腊石、萤石等非金属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列,开采条件好,开发利用潜力大。六是旅游资源兼备山、海、岛特色。拥有1个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13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优秀旅游城市、26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个国家地质公园,初步形成了武夷山、厦门鼓浪屿、湄州妈祖朝圣、泉州海丝文化(惠女风情)、福建土楼、上杭古田会址红色之旅、福州昙石山文化遗址和船政文化、宁德白水洋奇观、泰宁大金湖、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等旅游品牌。七是生物物种丰富。有植物物种2万多种,约占世界植物种属的80%;脊椎动物1000多种,约占全国的61%;国家Ⅰ、Ⅱ级保护野生植物52种、野生动物159种。全省生物物种多样性居全国第三位。
但是,福建部分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0.04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少的省份之一;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沿海一些城市和开发区工程性和水质性缺水问题比较严重;石油依赖省外输入,煤炭资源保有储量仅居全国第24位,且品种单一;金属矿产相对贫乏;资源开发比较粗放,综合利用率不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消耗量将不断增加,土地、矿产等资源的制约作用还将进一步显现。
(二)生态环境
随着近年来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的不断推进,福建生态环境总体较优。一是林业生态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全省现已在重点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区和海岸沿线等重点生态区位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4294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0.7%;继续实施沿海防护林、自然保护区、绿色通道和城乡绿化一体化等生态建设工程,全省大陆海岸线基干林带宜林荒山已基本绿化;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4.1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14平方米;全省江河堤岸已绿化长度占可绿化里程的66%。二是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到2003年,全省12条主要水系有87.5%的省控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城市饮用水源水质大部分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福州、厦门等19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三是各类保护区、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省已建自然保护区79个,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72个,保护小区(点)3326个,各类特殊保护区域约占全省陆域面积8.8%;有国际花园城市2个、国家园林城市3个、环保模范城市1个;国家和省级生态示范区试点39个,生态农业试点县15个,国家级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6个,国家级和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城市4个、示范县4个、示范小流域42条。
但是,全省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容易产生旱涝、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森林结构不尽合理,生态功能尚未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医疗废弃物污染、电子废弃产品污染、城市噪声污染、近岸海域污染、矿业开发不当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机动车尾气污染等问题仍较突出,区域性、行业性污染问题亟待解决。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生态环境承载压力还将逐步增大。
(三)经济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生态省建设奠定了较好经济基础。一是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1979-2003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3.8%,目前全省GDP和人均GDP分别居全国第11位和第7位;“九五”期间环保投入达208.57亿元,占五年GDP总量1.27%。2003年环保投入占GDP总量的比重达1.69%。二是科技教育实力明显提高。2003年全省有196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2人获省科技重大贡献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居全国第9位,有专门从事科技专业人员57.48万人,从事研究发展人数2.66万人,专利授权5377项。拥有普通高等学校49所,高校专任教师1.62万人,在校生25.74万人。三是生态经济已经起步。建立绿色和有机食品试点基地4万公顷,绿色和有机食品标志产品216个;96家企业或组织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保相关产业年产值已超过60亿元,位居全国中上游水平;武夷山、湄洲岛、大金湖、冠豸山、太姥山等旅游区条件不断改善,生态旅游发展迅速。
但是,与沿海其他发达省份相比,福建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收入水平还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整体素质不够高,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
(四)社会环境
省委、省政府在推进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生态省建设具有较好的社会基础。一是省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明确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做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两大战略之一;省委七届四次全会把“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容;省委七届六次全会又提出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和谐,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将环境保护、计划生育和耕地保护等工作列入目标管理,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二是国家环保总局已于2002年8月批准福建作为全国生态省建设的试点省份,福建生态省建设将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三是一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专项治理工作与基础建设已经启动,“青山挂白”治理、“餐桌污染”治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疾控体系建设、以长汀为重点的全省水土流失治理等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四是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惠及全省的生态环境建设十分关心和支持,生态省建设正逐步在全省形成共识。
但是,全省生态环境建设的技术标准和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还不够广泛,资源与环境保护执法还不够有力,公众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还有待提高,部门、地区之间有待进一步协调,综合决策机制还不够健全,生态省建设的保障措施亟待加强。
三、生态省建设的重点任务
建设生态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围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六大体系,明确长远目标与近期工作重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分阶段加以推进。
(一)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
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依靠科技创新,积极扶持以安全食品生产为主导的生态农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循环经济为模式,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积极开发生态旅游,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建立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
1、生态农业
(1)加快发展安全食品生产。构筑闽西北绿色产业、闽东南高优农业和沿海蓝色产业等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带,重点培育“畜牧、水产、林产、园艺”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畜禽、笋竹、水产、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烤烟九个重点特色农产品及优势品种。以基地生态化、品种多样化、产品优质化为目标,建设一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抓好10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到2005年,在全省建设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基地(菜、茶、果、米等)8万公顷,有机食品试点基地5200公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产品达300个;完成14个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建设任务,力争新启动12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在闽江、九龙江流域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村,全省推广“猪-沼-果”等生态模式10万户,生态农业示范县覆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5%以上,试点(示范)县的大部分农产品达到无公害要求,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模式。重点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牧-沼-果”结合、物质多层次循环利用的“丘陵山地综合开发”、“庭院生态经济综合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果园套种经济绿肥”等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大力发展以农田为基础的粮经、粮肥轮作模式,优化品种配置和种植结构,推广立体种养、水旱轮作、间作套种、节水灌溉等技术;积极推广水面立体种养和浅海滩涂生态养殖模式,推广虾、贝、藻立体生态养殖;发挥山地资源优势,推进山地综合开发,形成山顶造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林,山腰种果套草养畜放牧、栽培食用菌的农林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到2005年,在每个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中,优先建成1-2个生态农业示范乡(场),初步建立高效持续、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
(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解决动植物病虫灾害、畜禽水产品药物残留与卫生质量、大宗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硝酸盐污染等问题。扩大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监控点的覆盖范围。研制开发高效疫苗、动物疫病的快速诊断技术和安全、无污染饲料添加剂新品种。研究制定农药、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安全使用技术标准、规范和专项实施方案,大力开发生物有机肥料加工、生物防治与绿色控害技术,积极研发高效、低毒、无残留的生物农药,引进和引导开发新型药械,提高农药利用率。进一步规范外来物种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生物释放安全环境影响报告制度。到2005年,基本建成覆盖全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产地监测网,完善动植物疫病诊断监测系统、农业有害生物预警和监控体系、动物防疫监督和动物疫苗及其保存运输冷链系统。
2、生态效益型工业
(1)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按照清洁生产要求改造传统工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抓好火电、石化、冶金、建材、轻纺、煤炭六大行业的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工作,提高二氧化硫、粉煤灰、废水等治理技术,降低产品综合能耗、物耗。淘汰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产品和企业,如无碱回收的化浆生产线、窄幅低效纸机和落后的棉纺锭纺织生产设备等,推广应用洁净煤,水泥新型干法旋转窑逐步取代水泥机立窑,铝冶炼重点企业完成电解铝大型预焙槽改造。
(2)发展壮大环保产业。研究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环保技术和产品,巩固和提高一批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国内市场需求量大的环保技术和产品。大力发展废水和废气污染防治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重点发展燃煤电厂烟气脱硫除尘、城市污水处理、医疗废水处理、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城市垃圾处理、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器等技术和装备。组织实施一批环保产业化示范工程,培育扶持一批具有本省特色和优势的环保产业园区、企业、高新技术设备和产品,使环保产业成为我省新兴的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