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供水工程及供水能力。全市已建成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11座、小型水库94座、塘坝198座,加上一、二级河道和深渠,全市地表水蓄水工程蓄水能力为19.02亿立方米;引滦设计供水能力为9.85亿立方米;引黄工程引水量为5.0亿立方米;地下水设施供水能力9.65亿立方米;海水利用折合淡水能力0.36亿立方米。
(2)现状供水量。2003年全市现有供水设施的实际供水量为20.8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3.37亿立方米(含引滦、引黄水量)、地下水7.14亿立方米、海水直接利用替代淡水和海水淡化0.36亿立方米,分别占总供水量的64.97%、34.69%、0.04%。
(3)现状用水情况。2003年全市总用水量20.87亿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量4.98亿立方米,农业用水量11.41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4.48亿立方米,分别占总用水量的23.86%、54.70%、21.44%。
4.水资源供需预测
在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之前,以及50%保证率的情况下,2010年全市年可供水量为25.51亿立方米,年需水量在不含生态需水量时为52.05亿立方米,含生态需水量时为63.19亿立方米。预测2010年在不含生态需水量时的缺水量为26.54亿立方米,其中,城市缺水8.93亿立方米,农村缺水17.61亿立方米。在含生态需水量时的缺水量为37.68亿立方米,其中,城市缺水11.85亿立方米,农村缺水25.83亿立方米。
预测表明,天津市21世纪初面临严重缺水,解决天津市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在于从外流域调水,即加快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在2010年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之前,必须着眼于依靠当地水资源,立足节约用水,开发利用非常规水源,有效降低取用水量,增加供水总量。
5.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天津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6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十五分之一。此外,时空分布不均、连丰连枯经常出现,来水需水过程极不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更加剧了供需矛盾。城市用水主要靠引滦调水,供水水源单一,保证率低。近年来,天津及海河、滦河流域已进入长时期枯水周期,缺水问题十分突出,现状水平年缺水约10亿立方米。随着天津“三步走”战略发展目标的逐步实现,天津的用水需求量将会快速增长,同时对供水保证率和水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生态用水标准也相应提高。因此,天津未来供水和需水之间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
(2)水资源利用效率与严重缺水形势不相匹配。天津市一方面水资源紧缺,一方面用水效率还比较低下,浪费水的现象还较严重。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在部分已接通引滦水的地区还在超量开采地下水;在工业用水方面,节水型企业还不普及,工业循环用水浓缩倍率多为2.5倍左右;在生活用水方面,全市节水器具普及率不高,仅为40%左右。在供水行业,市自来水集团的产销差率在17%以上,区县自来水公司的产销差率普遍高达20%以上,远远超过国家节水标准;农业种植结构不尽合理,全市农业用水居高不下,农业的GDP虽仅占全市的4.1%,但农业用水占全市用水量的50%以上;农业节水总体水平不高,管理粗放,缺乏定额计量配水,各类农业节水工程控制面积244.7万亩,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6.04%,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6左右,节水潜力尚未充分挖掘。
(3)水资源过度开发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我市中南部地区缺乏地表水资源,不得不超量开采地下水,以维持生产生活的需要。据统计,1971至2000年,全市累计超采地下水65亿立方米,1995至2000年,年均超采地下水2.5亿立方米,持续大量的超采,导致地下水位严重下降,继而引发地面沉降。发生地面沉降的面积已达730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1%,其中塘沽区累计地面沉降值已达3.14米,城区已有8平方公里低于海平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