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二期课改,建设一批服务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库和特色网站,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五、进一步加强师资培训工作,提高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
21、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认真组织选拔名师名校长后备人选,启动培养工作,设立名师名校长培养基地。组织、协调和提供名师名校长后备人选科研课题资助和进修提高的机会,举办教育论坛,编写《名校长和名师文库》,宣传推广名师名校长教育管理和教改实验研究等成果,建立名师名校长后备人选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
做好上海市特级教师评选工作。
22、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实施“教师培训课程与资源建设计划”,开发教师教育类课程资源,开展征集评选,发布优质课程资源信息,支持和奖励优秀课程资源。制定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建立教师信息数据库。充分利用教师教育网实施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工作,建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标准和考证认证体系,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组织举办暑期千名中小学校长培训活动。
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优化社会育人环境
23、召开上海市学校德育工作会议。认真研究和部署学校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性、实效性和规律性。制订并颁发《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中小学生守则》、《上海市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实施意见》等文件,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开展中小学生命教育。
24、积极构建以弘扬民族精神为根基的德育新体系。各中小学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为重点,根据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区分不同年龄层次对学生开展民族精神的教育,加强学科教学中的民族精神教育。开展“民族精神活动月”活动。各中小学要结合学校实际,建立文学、艺术、科技、体育等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市、区县和学校要积极开展书法、民乐、国画、京昆话沪剧、古诗文朗诵、武术等具有民族传统的文体活动,形成一批民族精神教育的实验基地学校;组织开发民族精神教育的网络游戏和经典文化项目,为构建全国文体工程示范区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