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条 保障对象在执行同一农村低保标准的本县区行政区域内迁移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办理保障待遇迁移手续,不再履行申请审批手续;跨县区迁移的,持县区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到迁入地重新履行申请手续,管理审批机关应简化审批程序。
第五章 保障资金的筹集、发放及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 农村低保所需资金由市、县(区)财政筹集解决。保障金由市、县(区)按支出额度5:5的比例承担。
第二十三条 农村低保资金必须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不得挤占、挪用。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的农村困难户救济金纳入农村低保资金专户管理使用。
第二十四条 各级民政部门负责编制年度农村低保资金需求计划,经财政部门审核后纳入预算;财政部门根据预算和实际需求按季拨付保障金,由县区民政部门委托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按季发放,保障对象凭保障金领取证和居民身份证领取保障金,无行动能力的保障对象的保障金可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采取协议委托、上门服务等办法发放。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做好保障金发放的备案工作。年终,民政部门应及时向财政部门报告年度保障金发放情况。
第二十五条 农业、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税务、建设、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对农村低保对象在就业、就学、就医、住房、从事个体经营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照顾和政策扶持。
第二十六条 各级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强化农村低保工作,改进工作方法,实行网络化管理。各级财政部门根据农村低保工作量为同级民政部门安排工作经费,并纳入财政年度预算。
第二十七条 管理审批机关应当公开农村低保政策、办事程序、保障对象和保障金发放情况,并设立举报箱和投诉电话,受理农村居民的举报、投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第二十八条 民政、财政、审计、监察、公安等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应对农村低保金发放情况经常进行检查。对发现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