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林地鼠兔害防治工作的通知
(陕政办发[2004]112号 2004年11月9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组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林草植被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局部地区因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变化,害鼠和野兔种群数量急剧扩大、种群密度急剧上升,严重危害林地、林木。为了有效扼制林地鼠兔危害,巩固造林成果,现就加强林地鼠兔害防治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搞好林地兔鼠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省林地特别是新造林地的鼠兔危害的发生范围、发生面积及危害程度近年来呈现逐年扩大和加重的趋势。据省林业厅近期调查,全省新造林地野兔危害面积达227.4万亩,平均被害株率11%。特别是在野兔经常出没区域,幼树被害株率高达30%—60%,被害死亡率4.3%。全省林地鼠害危害面积113万亩,平均被害株率10.7%,幼树被害死亡率3.1%。林地鼠兔害已经严重影响我省造林绿化成效的提高,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把林地鼠兔害防治工作作为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确保各项林业重点工程顺利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增强搞好林地鼠兔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林业发展的决定》为指导,抓住冬春季防治的关键时期,突出重点,精心组织,落实措施,确保林地鼠兔害防治工作取得实效。
二、采取综合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我省害鼠和害兔主要是蒙古草兔(俗称“野兔”)和鼢鼠(俗称“瞎老鼠”),其繁殖高峰期为每年的5—7月,对未成林造林地的危害高峰期为每年的11月到翌年的4月,主要啃食幼树根系、树皮和嫩枝,导致新造林的缺苗断垄,甚至成片死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营林措施为基础,采取生物、生态、化学及幼树保护等综合措施,抓住繁殖和危害高峰期这两个关键时期,最大限度降低鼠兔密度,提高防治效果。要积极落实鼠兔害防治的各项营林措施,采取深翻穴状整地,立足发展乡土树种,大力营造混交林,合理配置树种结构,保护鼠兔天敌。鼠兔害严重的造林地块,造林前要先灭鼠兔后栽树,科学采用生物和化学药剂、灭鼠雷(弹)及人工捕杀等措施,有效降低鼠兔密度和危害。要在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适用防治方法的基础上,组织有关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加强林地鼠兔害防治技术的科研攻关,研究解决难点和关键技术,不断提高鼠兔害防治工作的成效。
三、广泛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