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抓好载体建设,建设技术标准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建设蔗糖产品示范基地、变性淀粉产品示范基地、亚热带水果示范基地、城市公共安全防护服务示范基地等一批我市优势特色的产业、行业、领域的技术标准示范基地。重点支持具有一定生产优势、技术优势的企业,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科研院所作为技术标准试点企业。通过标准示范基地和企业建设,实现企业经济的效益增加,技术的进步,竞争力的增强。2006年后,全面推广示范基地研制出的相关产业、领域的技术标准和研制经验,进一步扩大示范产业、领域的范围,新建一批示范基地和企业,发挥其对本行业、领域技术标准实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建立信息支持体系,不断强化技术标准信息服务
整合国内、区内及市内技术标准研究资源,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市技术标准信息、检测以及预警系统的建设。由市科技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组织开发建设我市技术标准信息网,开发建设各类标准数据库,开展技术标准信息情报资料的收集、综合和分析工作,并实现与国家技术标准信息系统的联网,与南宁政务信息网建立链接,为社会提供咨询服务平台。建设好快速跟踪与评价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体系,确保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信息在我市畅通无阻。依托我市辖区内的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及企业的实验室,进一步加强技术检测服务,建立一批优势行业的全国、全行业的检测基地和论证机构;依托标准化协会及各类专业协会,构建服务于我市技术标准发展的功能社会化、网络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在重点行业建立技术预警工作专家系统、调查系统和信息系统,并使之与国家协调机制相适应。对我市主要进出口产品可能遭遇到的技术壁垒进行通报预警,三年内在全市主要行业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系统,以增强我市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建立人才培育体系,着力提高技术标准研究核心竞争力
构建以市科技部门、质监部门、人事部门为组织主体,以教育科研院所、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培训中心)为主干的统筹规划协调、分类管理、分级实施的培训网络,做好师资培训和师资队伍组建工作,开展各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和培训。各县区、部门、项目承担单位和有关企业要结合各自实际,整合培训教育资源,构建培训基地(培训中心)。政府和企业要创造条件鼓励技术标准人才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对长期参与国际标准研制的企业和个人,可简化其在国际交流过程中的相关审批程序,并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两年内,建立起优势互补、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多层次技术标准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技术标准工作继续教育工程,形成技术标准师资、研究、检测、应用和咨询服务等五支技术标准队伍。
(四)建立地方法规体系,进一步规范技术标准研究行为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