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积极发展农产品物流。建立和健全与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相适应的社会化、专业化物流服务体系。引导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针对农产品流通特点,加快冷藏和低温仓库建设,开发与推广保鲜技术,发展冷链运输和冷链配送。确保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的畅通。
5.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各地要结合实际,有目标、有重点地培育、扶持和壮大一批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农产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逐步把龙头企业培育成为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
(二)积极培育和开拓农村工业品市场
1.加强农村小城镇商业网点的规划和布局。结合农村小城镇的建设,规划建设好商业网点,做到以镇建市,以市兴镇,繁荣农村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区域性中心。
2.促进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引导和鼓励大中型商业企业向农村延伸网络,以县城、农村小城镇为重点,在农村发展中小型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以及药品、家电等专业连锁店,为农民提供质优、安全、放心、价廉的商品和服务,同时收购当地农产品进入采购配送系统。按照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和重组供销合作社现有网络,积极发展农资连锁经营体系,对传统的化肥、农药、农机、种子等农资经营网点以及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服务站等进行整合,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配套服务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要创造条件,扩大钢材、水泥、煤炭等大宗生产资料的直销供应。
3.积极开发生产和组织供应适合农村特点的工业品。工商企业要加强农村市场的调查研究,针对农村的需求特点、消费水平、消费习惯、消费环境,调整产品结构,开发生产和组织供应经济适用和可靠耐用的消费品及农业生产资料。要注重农村全面奔小康的形势和需求发展变化的研究和分析,不断增加农业机械、建筑材料和家用电器等商品的供应,建立和完善农村商品售后服务体系,让农民放心购买和消费。
4.进一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继续加大农村交通、电力、通信、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家用电器、电信、交通运输等产品进入农户创造良好条件。积极稳妥地发展农村消费信贷,把农村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即期消费。发挥我省生态环境优势,搞好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游、古色游,创新农村消费形式和内容,扩大农村消费市场。
(三)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1.鼓励农民从事商品流通。除法律法规禁止的领域外,农民从事商品流通不受行业和地域的限制,既可以专门经商,也可以亦农亦商。在工商登记和行政收费上对农民从事商品流通给予支持。各地要加强政策引导,搞好农村流通设施建设,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建立信息网络,健全市场投诉受理机制,为农民进入市场创造良好环境,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市场的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