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应按规定对上网人员进行电子实名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上网起止时间,并应记录上网信息。登记内容和记录备份保存时间不得少于60日,在保存期内不得修改或者删除。
第二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下列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活动:
(一)未经授权查阅他人电子邮箱,或者以赢利和非正常使用为目的,未经允许向第三方公开他人电子邮箱地址;
(二)故意向他人发送垃圾邮件,或者冒用他人名义发送电子邮件;
(三)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传播有害手机短信;
(四)侵犯他人隐私、窃取他人帐号、进行网上诈骗活动;
(五)未经计算机信息网络所有者同意,扫描他人信息网络漏洞;
(六)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鼓动公众恶意评论他人或公开发布他人隐私,或者暗示、影射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七)其他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行为。
第三十条 从事信息网络经营、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制订安全保护管理制度,对本网络用户进行安全教育;
(二)落实安全保护技术措施,保障本网络的运行安全和其发布的信息安全;
(三)建立电子公告系统的信息审核制度,设立信息审核员,发现有害信息的,应在做好数据保存工作后及时删除;
(四)发现本办法第二十九条中各类情况时应保留有关稽核记录,并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
(五)落实信息群发限制、匿名转发限制和有害数据防治措施;
(六)落实系统运行和上网用户使用日志记录措施;
(七)按公安机关要求报送各类接入状况及基础数据。
第三十一条 发现计算机信息网络传播病毒、转发垃圾邮件、转发有害手机短信或传播有害信息的,信息网络的经营、服务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技术措施予以防护和制止,并在24小时内向公安机关报告。
对不采取技术措施予以防护和制止的信息网络经营、服务单位和个人,公安机关有权责令其采取技术措施,或主动采取有关技术措施予以防护和制止。
第三十二条 公安机关应对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安全状况、公共秩序状况进行经常性监测,发现危害信息安全和危害公共秩序的事件应及时进行处理,并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和个人予以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