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条 从事动物和动物产品饲养、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做好与动物和动物产品直接接触人员的卫生防护工作,每年对其进行定期体检;发现患有碍食品卫生或者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人员,应当及时将其调离与动物和动物产品直接接触的工作岗位。
第十四条 禁止使用过期变质食品、未经无害化处理的餐厨垃圾饲养动物。
禁止使用动物源性饲料饲养反刍类动物。
第十五条 从事动物饲养、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建立动物防疫管理档案,动物防疫管理档案应主要载明以下内容:
(一)动物品种、数量、来源和销售去向;
(二)免疫、检疫、监测、消毒情况;
(三)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的使用情况;
(四)动物发病、治疗、死亡、无害化处理情况;
(五)从业人员体检档案;
(六)有关法律、法规或规章规定的其他内容。
从事动物饲养、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发现饲养、经营的动物发病多、死亡率高时,应当及时向当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第十六条 从事动物诊疗、动物免疫和动物产品品质检验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
第十七条 动物诊疗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取得当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动物诊疗许可证》,按照批准的执业类别和范围开展动物诊疗活动;
(二)配备或者聘用取得相应职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动物诊疗工作;
(三)建立门诊、病历、处方制度,并对诊疗结果负责,门诊登记、病历、处方应当至少保存3年;
(四)不得治疗患有一类动物疫病的动物;
(五)施行动物手术、特殊检查或者特殊治疗时,应当与物主说明情况,征得物主同意;
(六)治疗传染性动物疫病的,应当有独立的传染病诊疗室和隔离室,对工作人员、就诊动物进行严格消毒;
(七)按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设置就诊动物尸体的暂存场所;
(八)有关法律、法规或规章的其他规定。
第十八条 从事动物诊疗工作的人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