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全面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各区县要通过中小学布局调整,撤销规模过小、布点分散的学校,全面消除薄弱学校,建设规范化学校。各学校都要努力提高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校管理、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质量的水平。
努力推进初中阶段等级学校建设。各区县要加强和重视初中阶段学校的建设,特别是要积极创办一批优质初中,努力增加初中的优质学位。到2007年,力争小学、初中等级学校学位分别达到50%以上和60%以上。
到2007年,基本完成农村中小学的改造和重建任务,消灭危房校舍和破旧校舍;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实现校舍楼房化,校园布局合理,实验室和功能室齐全,设施完善,班额合适(每班不超过54人)。寄宿学生有良好的食宿条件,全面达到安全、卫生及绿化、美化标准。
6、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构建为“三农”服务的农村教育体系。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探索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双轨运行机制。从2005年起,在每年的市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2007年前,规划、建设汕头市鮀滨职业中学(含外语中专、旅游中专)新校区,扩大办学规模。各区县要出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具体政策,落实扶持资金,重点建设好1所有一定规模的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使其成为职业教育的培训基地。有条件的镇要创办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中心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要建设成省级示范学校。要把职业技术学校和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办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开发服务的基地。市、区县职业技术学校可在人口较多的镇(街道)设置分教点。
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要普遍实行就业前培训,以初步掌握在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必需的技能,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培训证书。要坚持培训与市场挂钩,鼓励和支持“订单”培养。大力推广“双元制”模式,加强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政府扶持、用人单位出资、培训机构减免收费、农民适当分担的投入机制。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
7、大力加强农村中小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提高学校装备现代化水平。要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使农村中小学的常规实验室和教学仪器设备达到规定要求;重视学校图书配备工作,尽快改变农村学校图书配备薄弱的局面;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设施设备配备和更新,为农村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大力推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快配置中小学计算机室,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继续执行汕府〔2002〕210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推行“卖方贷款”及相关的各项政策,多方筹集资金,增加初高中计算机的配备量;推进农村镇中心小学和规模较大的小学计算机室和语音室建设,力争2005年镇中心小学和有条件的小学从四年级起开设信息技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