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技术指导机构。
成立由医疗、预防、健康教育、康复、保健等多部门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负责业务咨询、技术培训、设计方案论证、评估及效果评价、监督考核等工作。
三、示范点社区的选择原则
(一)该社区是至少含有一级政府在内的生活社区;
(二)该社区传染性疾病已基本得到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该社区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三)社区领导重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能对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
(四)具有一支思想作风好、技术素质高的防治队伍,并有综合实力强的医疗机构做保障;
(五)具有较为健全的医疗保健网及与社区合作融洽的工作作风;
(六)具有一定的社区工作基础,居民有机会获得健康促进信息并愿意参与和积极配合;
(七)社区人口相对稳定。
四、阶段目标(2004—2006年)
(一)2004年。
1.在天山区青年路街道办事处选择一个社区作为我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示范点,筛查社区内慢性病发病的现状,对现患和高危人群进行初步调查;
2.为试点社区人群建立家庭健康档案,汇总慢性病发病情况,了解影响居民健康的因素。
(二)2005年。
1.完成示范点社区慢性病的社区诊断工作,找出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完善慢性病防治规划,将筛选出的社区高发慢性病种类作为防治重点;
2.对社区15岁以上人群开展社区高发慢性病调查,为社区高发慢性病病人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危险因素干预工作,逐步提高社区高发慢性病病人的管理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3.对社区高发慢性病病人在合理治疗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合理膳食、减重、体育锻炼、戒烟限酒等干预活动;
4.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启动后,每2个月开展1次健康知识讲座,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
5.建立社区高发慢性病病人的管理报表制度,拟定每半年上报1次。
(三)2006年。
1.社区内高发慢性病病人的知晓率达70%,治疗率为50%,控制率为30%;
2.社区内15岁以上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70%;
3.条件成熟后,逐步开展对COPD、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主要慢性病的防治;
4.总结该社区开展慢性病防治的经验,向全市推广,逐步扩大慢性病防治覆盖面。
五、社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