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促进跨区域合作和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人的发展空间和经济布局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分布,并与资源和生态环境相适应。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条件,研究提出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地区、重点开发地区和优化整合地区等各类区域的主体功能,因地制宜地指明各县(市、区)发展的方向,研究提出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政策,包括政府投资、财政转移支付、人口流动、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补偿政策等。重点研究郑州在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和郑汴洛产业带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跨区域合作的重点领域与对策。
(五)注重发展与改革的紧密结合
要研究提出“十一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研究如何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为长期发展创造条件;研究如何进一步创新政府管理体制,理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六)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十一五”规划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更要倍加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既要充分认识资源对经济增长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更要充分认识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重要约束作用。要切实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化解资源约束与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
二、“十一五”编制工作应当把握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综合协调、有序衔接的原则
要注重统筹兼顾,抓住关键,把全市作为一个经济发展区域通盘考虑。要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互相协调的原则。要紧密联系实际,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衔接协调,重点协调好郑东新区、郑州高新区、郑州经济开发区、郑州出口加工区与中心城区建设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好城乡之间的协调、“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产业规划与就业规划的衔接,突出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的规划。对“十一五”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前期研究、立项、起草、衔接、论证、批准、公布、评估、修订和废止等各个环节要严格执行有关程序规定和要求,避免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随意性。
(二)坚持远粗近细、突出重点的原则
“十一五”规划侧重对2006-2010年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规划,同时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2010-2020年进行展望,重点规划政府应当发挥作用的领域。要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工程,从实际出发,科学务实地编制规划,力戒规划内容面面俱到、表现形式单一雷同的弊病,使规划在解决实际问题、为人民办实事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防止规划停留在难以考核的空洞口号上,要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和需要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工程,做好重大项目的筛选和储备工作。
(三)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
在规划的理念上,要坚持与时俱进,突出规划编制理念的转变,即从“以物为本”转到“以人为本”;从产业协调转移到空间协调;从注重规划的可行性转到可行性与禁止性并重;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到注重可持续发展;从不均衡发展转到全面、协调、统筹发展。在规划的目标上,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留有余地。在规划的内容上,要加强指导具体行为和统一思想认识、强化规划作为依据等方面的内容,增加由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工程,增加体现人文、环境资源等方面的指标,减少缺乏指导作用的内容,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
在规划的方法上,要花大力气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要注意避免规划脱离实际、大而化之的现象。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为编制规划提供准确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