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利用外资。凡可以吸收社会资金的基础设施项目,如制水供水、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道路和桥梁、燃气供应等,在充分做好方案的前提下,都要积极引进外资。凡要求政府投资或政府补助的基础设施项目,都要积极尝试优先引进外资。对基础设施利用外资项目,合同外资达到3000万美元至1亿美元和1亿美元以上,资金按规定到位的,分别一次性奖励项目引进单位10万元和20万元人民币。
9.努力优化外资项目结构。大力引进加工贸易外资项目,将之作为优化外贸结构,缓解出口退税压力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的政策优势,紧紧抓住港区联动试点契机,尽快形成加工贸易外资企业群体。积极鼓励外商来甬设立区域总部、职能总部、研发机构、采购中心和销售中心,鼓励国际资本采用收购、兼并方式扩大对甬投资。
四、强化载体,高水平推进新一轮开发区建设。
10.科学定位,抓好开发区规划调整和申报。开发区建设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佳、资源消耗少、环保落实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成为全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示范区,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的高新区,改造传统产业的核心区和辐射区,改革体制机制的创新区,集约利用要素资源、促进生态发展的先行区。各地要抓紧启动清理整顿后的新一轮园区建设,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和更长的时间跨度上对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动态性和前瞻性的规划,进一步突出重点,强化整合,抓紧做好本地开发区调整扩容的前期工作,尽快达到相应水平,争取尽早向上申报。
11.打造精品,推进开发区基础设施上台阶。进一步加强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通过多种筹资渠道,有效缓解建设资金压力。着力提高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和质量,并注意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对新开工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注重统筹,保证资金供给,防止资金链断裂,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防止产生新的不良贷款。要加强分类指导,做到有保有压,有升有降,讲究投入产出,注重科学发展,将基础设施建设与未来财政增长和土地出让金回收通盘考虑。
12.优化配套,形成特色产业集聚的竞争高地。开发区的产业布局要体现省政府建设沿杭州湾产业带和市政府建设沿海、沿湾、沿路产业带的战略决策要求,全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园区产业发展战略,有选择、有重点地招商,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落户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估和筛选,对项目的准入门槛、投资密度和产出效益严格控制。要继续培育特色,通过“产业园”、“国别园”、“配套园”等有效形式,尽快使重点产业和主攻对象在区内形成集聚效应。
13.提升档次,构筑有效承接国际资源的新平台。不断完善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配强领导力量,理顺各方关系,同时结合《
行政许可法》实施、审批制度改革和放权扩权工作,尽可能赋予园区管委会较大的指挥和协调权限,从制度层面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进一步优化园区发展环境,提高服务效率,推广“一站式”、“一条龙”、“保姆式”等全程服务方式,营造环境优势高地、政策洼地。使开发区真正成为一方投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