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郊区城镇地下管网实行统一规划。重点新城和新市镇要创造条件逐步推进市政共同沟建设。城镇区内电力电信等各类架空线原则上入地敷设。
消防、人防、抗震等其他防灾设施按照相关专业技术规范配置。
七、公共服务
31、加快公共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向郊区转移。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实施,完善新城和城镇的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充分体现郊区城镇特别是新城公共服务设施的完整性和先进性。
32、搞好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新城要设置专业电影院、专业剧场、文化馆、图书馆、艺术展览馆、博物馆、少年儿童图书馆等高标准的文化设施,设置包含标准体育场、体育馆、室内温水馆等设施的一流综合体育健身中心。
新市镇要设置综合性文化中心,并按标准配置游泳馆、训练房、健身场所等体育健身设施。
33、完善市域高校布局结构。以重点大学为核心,建设若干个同国际接轨、世界一流的大学(科教)园区,并紧密结合郊区重点城镇和产业发展,形成新型的产学研一体化布局结构。每个区县都要设置社区学院、高标准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和以少年宫、少科站为基础的学生活动中心。新城要建设现代化寄宿制高中、高标准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
34、按照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要求,配置高标准的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完善的郊区公共卫生体系。三级医院按照全市区域卫生规划统一布局;二级甲等医院服务区县居民,逐步建设成为区域卫生中心;郊区城镇卫生院要逐步转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为8-10万人。郊区新城按标准配建区县疾病控制中心,各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满足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的功能要求。每个城镇配建养老机构、精神卫生工疗康复设施等社会福利机构。
35、重点发展组合型大型商业设施。在郊区合理设置若干个综合型和专业型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新市镇商业要根据产业主导型、交通枢纽型、旅游主导型、现代居住型等不同的特点,构建具有合理业态结构和布局结构的商业设施。新城和人口规模较大、辐射力较强的新市镇适度设置大型购物中心和大型综合超市,以满足当地消费需求。
八、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