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注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大力推广呼兰区、桦南县等地的经验,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教育资源的统筹,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提高整体办学效益。
(二)优化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逐步改善农村学校艺术、体育、卫生设施和学生食宿环境,重点建设一批农村初中和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大力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积极扩大公办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发展民办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不断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扶持建设一批农村示范性初中和乡(镇)中心小学,促进区域内校际间均衡发展。充分利用布局调整后的教育资源发展幼儿教育,举办农村幼儿园,推进农村幼儿教育的普及。努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认真落实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以下简称“两免一补”)政策。
(三)建立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区。到今年年底,全省要建立呼兰区等10个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区。各市(地)要选定1至2个县(市)作为市(地)级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区,其它县(市)要选定1至3个乡(镇)作为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区。力争到2007年,全省各级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区再扩大一倍,加速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
(四)深化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质量。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要巩固“绿色证书”教育成果,逐步实施《龙江人文与社会》、《技术》等地方课程,鼓励农村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和学生需要开发具有特色的学校课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化教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中小学教材审查、选用和监管制度,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组织研发和推荐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教学资源和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辅助材料。
(五)改进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重要任务,纳入农村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五讲五做”、“三远离”系列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落实中小学德育大纲、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改进农村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改进德育工作方式,加强德育的实践环节,力争到2007年,每个县(市)都建设一处青少年活动场所。充分挖掘当地现有德育资源,发挥好烈士陵园(墓)、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等青少年活动基地的育人功能,定期向青少年学生免费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