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商务发展的意见

  (八)提高区县配套产业集群效应。以产业配套为重点,在全市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错位竞争的区县开放格局。各郊区县以区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围绕壮大优势产业,明确产业定位,确定引资重点,发展上下游衔接、配套完善的产业基地。市内各区结合海河开发,重点发展商贸、金融、房地产等第三产业。鼓励土地、能源向质量好、水平高的项目倾斜,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到2007年,基本建成电子信息、汽车、轻工、家电、化工、物流等区县产业配套基地,构建吸纳国际生产要素的新平台。
  三、深度开发国际市场
  (九)坚持多元化出口战略。突出支持重点,壮大出口主体。对外商投资企业突出服务促进,对国有外贸企业突出体制创新,对民营企业突出政策扶持,支持各类企业和工商业者登记经营进出口业务。推动区域扩大进出口贸易,各区县要结合区域优势,选择2至3个带动力强的优势产业扩大出口。加快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和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建设,积极争取在津设立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到2007年,有进出口经营实绩的企业超过6000家。扶持培育一批出口10亿美元以上的区域和出口5亿美元以上的大企业、大集团。全市对外贸易规模超过700亿美元。
  (十)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坚持科技兴贸,以质取胜,不断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完善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促进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出口。推动传统大宗产品提高科技含量,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创新贸易方式,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地企业在津设立常设采购机构,争取联合国在津设立采购中心,引导企业进入联合国和国际连锁采购网络。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制定发展规划,健全管理体制,完善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措施。到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比重超过7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比重超过50%。
  (十一)增强口岸国际贸易服务功能。改善通关环境,拓展口岸功能,实现口岸延伸。建立口岸环境监督、监测和评估体系。加快电子口岸建设,全面实施“大通关”工程,口岸各部门提供24小时通关服务。到2007年,50%以上的进出口贸易实现无纸通关,80%以上的加工贸易实现海关联网监管。扩大承揽天津口岸腹地的出口货源,推进天津口岸与边疆口岸互动,实现与华北、西北和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的口岸直通,促进与中亚国家陆桥商贸流通。到2007年,口岸进出口货值达到1000亿美元,年均增长20%。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