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快发展广东内河航运的战略意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省的交通事业发展突飞猛进,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目前我省交通运输还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难于适应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省委九届二次会议确定了我省本世纪前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达到3450美元,珠三角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20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达到7000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随着我省经济的发展,运输量将会大大增加。预计到2010年,我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接近8亿吨,是目前的2倍,内河港口吞吐量约2.3亿吨,是目前的2.5倍;沿海集装箱吞吐量4050万标箱,是目前的2.5倍;内河集装箱运输量将达到1250万标箱,是目前的2倍多。因此,必须加快发展内河航运、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等各种运输方式,构筑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我省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发展内河航运基础和条件较好,潜力很大。受到陆路通过能力限制,公路运输成本提高,水路在集装箱运输、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运输等方面的优势将愈来愈明显。因此,要高度重视内河航运建设,大力发展内河航运,为广东的长远发展以及打造世界级制造业中心提供大运量、低成本的交通支撑。
(二)增强广东经济发展后劲和提高经济发展竞争力的需要。
我省内河航运覆盖全省大部分地区,发展潜力很大。加快内河航运发展,对于进一步改善沿江地区交通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沿江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我省外向型经济和沿江地区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增强我省经济发展后劲和提高经济发展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交通运输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密度高,人均土地资源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能源原材料严重缺乏,需要大量从省外调入。内河航运具有投资省、运量大、能耗低、占地少、成本低、污染少等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内河航运,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据测算,在平原和渠化河流上,水运、铁路、公路的基建投资比例为1∶3∶7;水运每马力运量是铁路的2-4倍、公路的50倍;水运成本相当于铁路运输的1/2、公路运输的1/5;修建1公里铁路(双线)、1公里高速公路(4车道)平均占地分别为50亩、100亩,而航道建设基本不占土地;水运单位吨公里能耗约为公路运输的1/10。因此,发展内河航运既有利于国土资源保护、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能源和投资,也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是我省实现交通运输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四)促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需要。
“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省区拥有众多的内河航道,大部分属于珠江水系,通航里程1万8千多公里,占全国的13.5%。珠三角是航运核心地区,通过西江干线、红水河、南北盘江、郁江、右江等航运通道连接云南、广西、贵州等西部省区,形成了“泛珠三角”区域内面向东南沿海和港澳地区“一条通道一个水网”的格局。
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内河航运发展的重点地区,在广东省及周边地区能源等大宗散货运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完成的货运量占广东省内河货运量的85%以上,占全国的18%左右。珠三角内河航运发展的突出特色是集装箱运输发达,已经成为香港、深圳等重要港口集装箱疏运的主要方式之一。2003年广东省共约2000多万标箱集装箱生成量中,有接近1350万标箱通过香港出口或运抵香港,其中500多万标箱通过内河航运完成,内河航运成为粤港经济紧密联系的重要渠道。
加快广东省内河航运发展,将为“泛珠三角”区域资源开发、物资运输提供便捷的出海通道,为“泛珠三角”区域发挥地缘优势、融入国际市场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将为我省实现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泛珠三角” 区域现代物流体系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为“泛珠三角”紧密合作和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注重内河航运与港口、海运的协调发展,围绕沿海主枢纽港发展内河航道,使内河航运更好地为沿海主枢纽港服务。突出重点,使内河航运发展与经济中心区、腹地和网络区的经济发展要求相协调,重点建设西江水运主通道和珠江三角洲高等级骨干航道,加密、延伸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打通出海及与周边省(区)相联系的水上通道,改善粤东和粤北山区通航条件。结合各地城乡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定位、产业分工和布局以及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强内河港口的建设与改造,完善港口布局,提高机械化装卸水平,拓展主要港口功能;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化码头泊位,逐步实现沿海主枢纽港、内河航道、内河港口协调发展。调整航运结构,大力推进内河航运船舶标准化,加快老旧船舶更新,推广标准化船型。积极培育内河航运市场,大力发展内河大宗散货和集装箱等专业化运输,充分发挥内河航运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作用,促进沿江流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原则。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充分利用水运资源。
2.统筹兼顾原则。协调好航运与水利、水电等开发建设。
3.环境保护原则。处理好航道、港口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整体社会效益。
4.以人为本原则。处理好需求与可能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5.市场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和利用社会资金参与内河航运建设。
(三)目标
按照协调发展,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要求,提出我省2010年内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
——航道
进一步完善适应大型船舶进出的出海航道。建成和完善以西江水运主通道和珠江三角洲“三纵三横”三级及三级以上航道为骨干的珠江三角洲航道网;以该网为核心,形成与北江、东江等航道干支相通,江海直达,布局合理,港、航、船协调发展的珠江水系内河航运体系。初步形成干支互通的韩江水系300吨级内河航道体系。至2010年,新增5万吨级出海航道115公里,5000吨级海轮航道66公里,3000吨级海轮航道216公里,1000吨级海轮航道里程约227公里,2000吨级内河航道里程236公里,1000吨级内河航道里程约230公里,500吨级内河航道里程100公里;改善其它等级航道里程约777公里;1000吨以上内河航道里程达1080公里,约占全省内河航道里程9%。逐步完善航道支持保障系统。(2010年全省航道规划见附图一,珠三角航道规划见附图二)
——港口
围绕沿海主枢纽港的发展及运输市场的需求,建成一批适应经济发展和运输需要的集装箱支线港口及其他专业化港口,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既有合作又有分工的内河港口体系,新增千吨级以上内河泊位一批,珠江三角洲基本形成集装箱专业化运输系统,部分主要港口成为地区性物流中心。
——运输船舶
调整完善船舶运力结构,至2008年基本淘汰水泥船和挂桨机船。到2010年,珠江三角洲标准化船舶达到60%以上,船舶平均吨位增加约一倍,达到400载重吨以上。基本形成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区的专业化运输系统,专业化运输比重明显提高,运力结构明显改善。
到2010年,内河货运量约18300万吨,其中集装箱运输量达1250万标箱;内河旅客运输量约480万人。
五、主要任务及重点项目
(一)主要任务
1.完善西江干线主通道,打通出海及与周边省份相联系的水上通道。
加快建设西江下游肇庆至虎跳门和横门3000吨级海轮航道,开工建设虎门出海航道(广州港出海航道二期)、崖门5000吨级出海航道和磨刀门3000吨级海轮航道建设,打通虎门、横门、崖门(含虎跳门)3条连通西南的出海通道。开工建设西江航运干线(两广交界处界首至肇庆)航道整治,使2000吨级船舶直通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