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计委关于宁波市“十五”计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的通知

  (七)生态环境
  资源管理进一步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全市积极开展了城市引水工程,将水库优质水作为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采取河网取水,再统筹兼顾农业及其他用水。2003年全市水资源利用率为45.4%,人均用水量329立方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全市水资源并不富裕,用水效率不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不足60%,建成区的中水回用率仅为3%,水量浪费严重,需要我们在开源的同时,更要注重节流。土地资源方面,我市按耕地占补挂钩原则,努力稳定耕地面积,逐步提高耕地质量,1999年—2003年全市共建成标准农田131.39万亩,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100万亩建设任务;严格按投资密度和容积率的“双控”要求确定用地数量,使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得到提高。但几年来全市耕地面积还是以年均近1%的速度下降。海洋资源方面,我市在积极扶持海洋渔业发展的同时,建立了海洋产业风险防范机制,并积极实施科技兴海计划,以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市积极开展近海渔业资源保护,南韭山列岛已报省海洋自然保护区,渔山列岛已设立了保护区。
  生态建设步伐加快。至2003年我市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56平方米,我市的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三大主要指标均已达到和超过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并于2004年1月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市的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48.9%增加到2002年底的49.6%,已有天童森林公园、溪口森林公园、天河景区和四明山森林公园四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环境保护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和改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6%以上,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5%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99%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垃圾处理率分别为54.24%和83.46%,城市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92.5%,均达到或超过了预期目标。
  总体来看,我市的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任重而道远。生产生态联动发展任务艰巨;水体污染严重,部分河段还存在劣Ⅴ类水体;城市空气质量下降明显,空气质量Ⅰ级天数逐年下降,Ⅲ级天数增加;农村污染治理力度还须加大。
  三、“十五”计划纲要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纲要实施三年多来,我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上进展顺利,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产业结构还须进一步调整和提升
  1.工业主体地位突出,第三产业发展不快
  2003年我市的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3:56.9:36.8。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与全市GDP和工业增长均创近几年新高反差明显。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我市抓住了国际资本向长江三角洲区域转移的机遇,城市功能定位转向“努力构筑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提升传统工业,工业投入高速增长,工业生产保持高位运行,使我市第二产业发展明显快于其他行业;其二是2003年的非典对第三产业发展冲击较大,旅游、餐饮等行业都受到影响,导致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目前我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000美元,但第三产业比重仅为36.8%。一是说明我市的产业结构仍属“制造型”结构,我市总体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而且第二产业比重仍存在继续提高的可能,今后一段时期以优化内部结构为核心的稳中有降将是我市工业乃至第二产业发展的重心。二也说明我们在推进产业联动上的不足,没有处理好推进工业化与发展服务业的关系。我市对服务业特别是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力度还不够。
  2.服务业有待优化和提升
  我市服务业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总体发展程度落后于同等级城市。其一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根据宁波市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资料显示,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两大传统服务业的法人单位和从业人数的比重分别为67.2%和59.1%,新兴和高技术服务业仍属于少数。并且新兴和高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规模上也较小,总体实力较弱。其二是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不高,部分行业的垄断仍然存在。目前我市除餐饮业、公路运输等传统产业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外,其他的众多领域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多数行业,如金融、铁路、航空、教育、卫生、文化等,政企不分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发展较快的新型产业,如保险、证券、电讯、信息媒体等,还基本上处于垄断经营的状态。
  (二)消费和投资发展不均衡
  近年来我市经济增长更多的是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的方式来实现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30.24%上升到2003年的47.32%,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34.6%上升到2003年的60.8%。2001年—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0.2%,而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高达32.48%。投资和消费增长差距进一步扩大。
  投资结构和投资增长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2003年农业投资为负增长24.1%,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仅为0.4%,科教卫体文广等社会事业投资负增长8.1%。在投资增长方式方面,我市投资活动仍然属于外延型的,限额以上投资中,外延性投资(新扩建)比重达到63%。
  (三)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日益凸现
  几年来以电力为主的能源需求增长远远大于电力供给的增长速度。2001年至2003年我市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为0.97、1.51和1.59,平均达到1.36,并呈上升趋势,能源和电力消费的增速已经超过了国民经济增速。柴油、汽油、水泥、钢材、煤炭等部分原材料供应也日趋紧张。这说明我市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不仅使得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加大,也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究其原因主要是能源电力建设相对滞后。从我市看,一是我市经济快速发展,高耗能产业迅速扩张。电力、热力、造纸、石油加工、化工、纺织、金属冶炼等行业占了能源总消耗量的65%以上。二是投资的快速增长,导致钢材、水泥等原材料供不应求。三是其他一些因素,如生活用电的快速增长、不利的天气条件、国际价格上涨等。这就使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对我市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现象越来越突出。
  (四)“三农”问题依然突出
  我市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0年的2.15:1扩大到2003年的2.29:1。城乡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也存在较大差异,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物价等各种补贴,以及医疗、失业、最低收入等各种社会保险,许多农民都不能享受。即使已有的社会福利项目,城乡也有很大的差别。当前我市“三农”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传统农业发展空间逐步缩小,具有产业竞争力的现代农业缺乏生产要素、产加销经营主体的有力支撑。二是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村转城市、农民转市民过程中,损害农民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维护、保障农业合法权益尚有大量工作要做。三是农民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就业门路受到限制,转岗就业压力加大,影响农民增收。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