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计委关于宁波市“十五”计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的通知

  (二)对外开放
  外贸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增长势头,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进口增长快于出口。2003年出口121亿美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2003年进口67亿美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半。出口主体不断壮大,基本形成了生产型企业和流通型企业各占出口半壁江山的局面。出口市场集中度仍然较高,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大幅增长。2003年我市对欧盟、美国、日本三大市场出口额占全市出口额的53.7%,对非洲、东欧、中东等新兴市场出口同比增长了71.5%、67.6%和57.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到2003年底,我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8072家,投资总额291.23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70.5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8.58亿美元。“十五”以来我市利用外资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外商独资仍然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2001—2003年外商独资项目1614个,合同利用外资62.8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3.51亿美元,分别占总数的53.1%、73.1%和61.1%。二是外商投资主要来自香港和台湾地区。特别是香港地区,几年来一直列外商来甬投资之首。三是外商投资大项目占主导地位。2003年全市新批千万美元(包括增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投资总额56.97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22.89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数的72.88%和66.48%。四是重点区域引资成效明显。几年来我市“三区一岛”利用外资金额占全市总数近一半。
  但我市出口增长主要依靠外延式扩张,出口增长方式未有实质性的转变,仍旧主要依靠数量,出口的产品形小、类散、价廉、值低、量多,随着我国入世,各种贸易壁垒使我市外贸压力日益增大;加工贸易发展水平较低,出口形势严峻;近年来的能源、资源短缺,影响了利用外资的进一步提高;全市外经贸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也亟待提升。
  (三)城市化和区域发展
  我市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至2003年,我市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55%,超过了纲要的预期目标。中心城区从老三区发展成为涵盖北仑、镇海、鄞州的新六区。市区基础设施也得到改善。三年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33.9亿元。通过大力建设三江六岸、大规模进行市区内河整治,构筑了宁波浓郁的水乡韵味。建成了江东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等多项工程。全市供水普及率100%,煤气普及率100%。建成了世纪大道、通途路、琴桥等道路桥梁工程,完善了交通网络。建成了天一广场、国际会展中心、宁波大剧院等多项公共设施,为宁波的发展添加了新的亮点。
  县域经济协调发展。2001年—2003年各县市GDP年均增长余姚市12.3%,慈溪市13.7%,奉化市18.3%,象山县12.9%,宁海县15.6%,均超过各县(市)预期目标。而且各县(市)充分发挥特色和优势,余姚市构筑了以日用家电、塑料模具为优势特色的产业群;慈溪市的民营经济活跃;奉化市的旅游产业竞争力优势明显;象山县渔业资源享誉全国,海洋旅游资源特色明显;宁海县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四)科技教育
  全市大力实施科教强市“一号工程”,科技进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2家,并积极推进与中科院、兵科院、浙江大学、哈工大“两院两校”为重点的国内科技合作。2000年以来,全市启动了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双二十”工程,加大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三年来各级政府支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100余家。作为“一号工程”的重要举措之一,我市成立了规划面积为18.9平方公里的宁波市科技园区,引进共建了50多个技术开发机构。2003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33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20.6%上升到2003年的30.9%。但全市科技投入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研发投入不足;企业的研发水平还不高,高水平的研发机构还较少,技术开发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比较薄弱;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还比较小,高新技术企业档次还不高。全市10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只有3家,上百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只有1家。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100%,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保持在100%和99.9%。2003年全市初升高的比例达到90.29%,市三区初中升入高中的比例达到98%以上,基本满足了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习的要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从2000年的14.3%上升到2003年的32%,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人数从2000年的2.59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7.99万人,提前达到了预期目标。另外,我市教育系统几年来狠抓了农村劳动力和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和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其中农村劳动力参加教育培训人数达到128万人次,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6.12%。
  经济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宁波信息化水平名列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第8名。网络基础设施方面已形成了以电信、移动、联通、网通等网络运营商为主,覆盖全市的宽带高速城域网,互联网出口带宽7.1G,全市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295万户,互联网注册用户达到64万户。信息产业也得到发展。2003年全市信息产业增加值187亿元,占全市GDP的10.6%。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目前60%以上的企业已进入部分信息化管理阶段,15%以上的企业已开始实行全面信息化管理。但全市软件产业发展还比较落后;信息服务业发展也相对滞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互通互联、资源共享、三网融合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五)经济体制改革
  全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2003年全市经济总量中,国有、集体占18%,外资占12%,民营占70%,已形成国有、集体、民营、外资等多种所有制共生共荣的混合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投资主体也向多元化发展。经过三年时间的战略性重组和布局大调整,2003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7.96%,亏损率3.08%,连续两年在全国44个中心城市中保持最低。产权制度改革和国企改革取得突破,全市98%以上的国有集体企业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98%以上的职工理顺了劳动关系。全市政府机构改革工作也基本完成,市政府机构由原来48个减少到44个,县(市)政府机构平均由31个减少到24个,市辖区政府平均由22个减少到18个。行政审批事项大量削减。2002年通过的新一轮行政审批事项削减方案,剥离了约260项审批特征不明显的事项,削减了约190项行政审批事项,减幅超过40%。
  (六)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2001年—2003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1%,都超过了预期目标。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的资料显示,2003年全国36个大中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46元。我市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分别排在第4位和第5位,居于前列。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市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从2000年的9.49平方米增加到2003年的17.13平方米。住房成套率由2000年的88%提高到2003年的98.25%。农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从2000年的41.6平方米增加到2003年的46.9平方米。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行业间、区域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健全。养老保险体系日趋完善。2003年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8.79万人,实际缴费人数82.03万人,比2000年净增24.85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自2001年1月实施以来,总体运行平稳顺利,参保人数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医保基金收支状况良好,参保人员的医疗待遇得到基本保障,职工的医疗费负担得到了切实减轻;失业、生育和工伤保险制度也进一步完善。2003年全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0.7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33.6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7.4万人,分别比2000年有大幅增长;另外全市启动建设了一批经济适用房,较好地缓解了城区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但对我市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还需进一步加强。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