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计委关于宁波市
“十五”计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的通知
(甬政办发[2004]17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市计委关于《宁波市“十五”计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对照,保证规划有效实施。
二00四年九月二日
宁波市“十五”计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市计委 2004年7月30日)
一、“十五”计划纲要实施总体情况
“十五”计划实施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列;社会事业取得较快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向比较宽裕的小康型转变。总体上看,我市“十五”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施进展顺利,情况良好。预计到2005年末,主要发展目标将达到或超过纲要提出的预期目标(具体指标执行完成情况见附表1)。
2001年—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5%,超过了计划目标3.5个百分点。2003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1769.9亿元,达到了计划目标2000亿元的88.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22万元,完成了计划目标3.5万元的78.3%。
产业结构中我市第一产业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2003年三次产业构成为6.3:56.9:36.8。第二产业仍是拉动我市经济的主要力量。
2003年我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7.6亿元,同比增长39.3%,投资增幅是199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01年—2003年我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09.2亿元,完成了纲要预期目标的83%,预计将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10921元增加到2003年的142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5069元增加到6221元,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9.3%和7.1%,均超过纲要预期的5%的指标。城镇恩格尔系数从2000年的39.1%下降到2003年的37.9%,要达到35%的预期目标尚需努力。城镇登记失业率2001年—2003年分别为3.8%、3.97%和4.02%,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就业压力日益增大。2003年我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5亿元,2001年—2003年年均递增10.2%,接近于纲要预期的10%的目标。
2003年全市自营进出口总额188.1亿美元,年均递增28.37%,提前两年达到2005年的预期目标。2001年—2003年我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8.48亿美元,完成了“十五”计划目标的64.1%,下一阶段仍需加强招商引资力度。
2003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了1.85亿吨,列大陆沿海港口第二位;集装箱吞吐量277.22万标准箱,增幅已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位。
至2003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已达38万人,已跨入了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城市的行列。不过全市科技经费投入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003年全市投入R&D经费9.48亿元,仅占GDP比重的0.54%,距“十五”预期的1.5%相距甚远。
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00年的3.1‰下降到2003年的1.14‰,呈逐年下降趋势。全市的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48.9%增加到2002年底的49.6%,但分布不均的状况依然存在。2003年我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6.53%,较2000年提高了8.09个百分点,超出了“十五”的预期目标。
二、“十五”计划纲要主要任务、措施实施情况
(一)产业结构调整
1.农业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渐趋优化。全市粮食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由2000年的55.3:44.7调整到2003年的40:60。基本形成了创汇蔬菜、蔺草、竹笋、茶叶、水果、花卉、名优水产品、畜禽等八大优势农产品。农业内部农林牧渔业的产值比重也从2000年的48.2:3.1:13.8:34.9调整为2003年的45.1:2.9:15.2:36.8。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2003年全市已有年加工经营产值在百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1297家,带动农户93.37万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到2003年全市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411座,修筑江堤、海塘800多公里,建成标准农田131万亩。
但农工贸分割、产加销分离的管理体制依然存在,不适应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需要;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农业投入相对不足,投入结构不尽合理,用于中小型公益性项目的投资相对较少。
2.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1年—2003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4%,超过了“十五”预期目标。工业经济效益也持续提高,2003年实现工业利税总额318.47亿元,其中利润189.18亿元。11项经济效益指标考核得分为230.52,居全省首位。全市临港工业不断壮大,原油综合加工能力达到1700万吨,发电量329.5亿度,ABS生产能力达到30万吨,超过了“十五”预期目标。高新技术产业逐年发展,全市规模以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企业有700多家,2003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值833亿元,同比增长35.8%。传统工业也得到了提升和改造,2001年—2003年规模以上企业产值服装业年均增长16.7%,日用电器业年均增长46.9%,输变电设备制造业年均增长25.8%,塑料机械制造业年均增长32.4%,汽车零配件制造业年均增长41.5%,均超过了“十五”预期增长目标。
但我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还很艰巨,工业前五大行业的排序几年来没有发生大的变化,高技术行业所占比重仍然很低,小型企业多、加工工业多的局面依然存在;全市工业耗能日益增加。
3.服务业
商贸流通业通过推进网络商业发展、连锁化经营,通过农商联手、工商联手、商商联手、商旅联手和办节促销等手段,促进了我市的流通现代化,拓宽了流通渠道,使全市200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5亿元,增幅居浙江省第2位。
金融保险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等发展良好。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连续三年实现“双降”;2003年全市保险金总额9927.47亿元,总保险费收入38.36亿元,分别较2000年增长了183.2%和114.3%;2003年旅游总收入164.06亿元,较2000年增长了36.3%;2003年全市新开工房屋面积、竣工面积、销售面积分别为1029.7万平方米、632.3万平方米和537.6万平方米,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143.3%、141.3%和87.5%。
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据2003年开展的我市部分服务行业定点调查显示,计算机应用和软件业、咨询与调查、家庭服务业、娱乐业等新兴服务行业全年营业收入都比2002年有了大幅的增长,增幅分别为21.0%、25.8%、58.8%和58.2%。
相比GDP和工业增长速度,我市的服务业发展还是明显滞后,200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8%,较2002年的37.8%下降了一个百分点,要实现41%的计划目标有相当的难度;而且服务业内部结构也有待进一步优化。
4.新世纪工程建设
纲要确定的各项新世纪工程进展顺利,部分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港口和交通建设方面,北仑三期国际集装箱码头、大榭25万吨原油码头、甬台温高速宁波段等完成,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及南岸连接线、绕城高速西段等相继开工建设;能源材料基地建设方面,LG甬兴ABS三期、宝新不锈钢三期、大榭利万石化等完成,白板纸三期、镇海炼化扩建等加快推进;资源开发保护方面,三江六岸整治和城市防洪工程、周公宅水库、西溪水库、白溪水库引水工程、上张水库等重点工程都按计划顺利进行(各项工程具体建设进展情况详见附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