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加快发展旅游产业。从双阳区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出发,突出自然山水风光、岩溶洞穴群和梅花鹿之乡3大特色,面向全市,发展周末旅游和假日经济,建设“农家乐”小型游乐园和可供游人观光游览、垂钓、划船、餐饮、娱乐、住宿的自然风景区,使之成为市郊旅游的首选地;面向全国,开拓省内外旅游市场,建设冰雪旅游和溶洞旅游相结合的旅游景点,形成以吊水壶、双阳湖为中心的旅游休闲产业园区。
20、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依法推进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植大户和种植能手集中,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提高产业化水平和经济效益。引导出让土地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从事旅游业、经营休闲农庄、搞中介服务等,使人口向城镇集中、使农民成为非农业主、使村民变成市民,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创造条件。
四、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
21、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加强中、小学校舍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倡与名校联合办学或由名校建分校等办法,提高基础教育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初、高中的升学率,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在全市性的帮扶农村贫困校活动中,要有重点地向双阳区倾斜。在城区义务教育专项经费分配,上,享受与其他城区相同的配套政策。支持和鼓励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到双阳投资建校。加强职业技术教育,面向全市,创建民办职业教育基地和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加强对青年农民向外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育各类适用型人才。
22、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适应农民变市民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社区和乡镇建设中,规划和建设群众性文化娱乐和健身场所,丰富文化生活,提高文化品位。广开投融资渠道,鼓励开发建设体育竞赛市场和群众参与性强的体育健身娱乐场所。
23、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速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建立政府调控有力、社会广泛参与、应急能力强、资源充分利用的医疗卫生体系。把食品、餐饮、药品、医疗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