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加森林覆盖率。项目建成后,本工程造林可使规划区森林面积增加57.8万亩,使规划区森林覆盖率净增21.5个百分点。加上现有新造林地35万亩,到2010年,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将由现在的19.4%上升至53.9%。
(二)涵养水源。项目建成后,规划区森林水源涵养能力将增加42.4万吨。由于蓄水能力显著提高,将明显改善规划区的水文特征。
(三)保持水土。工程建成后,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明显降低,库区每年可减少泥沙流失600万吨以上。
二、社会效益
(一)延长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使用寿命。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减少600万吨以上泥沙直接入库,有助于三峡工程的正常运行。
(二)提供优美的森林生态景观。工程建成后,将在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两岸形成生态绿色走廊,丰富该区域的旅游景观资源,有力促进新三峡旅游的发展。
(三)净化库区水质。工程建设完成后,库区周边形成一道绿色屏障隔离带,滞留泥沙,过滤污染物,从而有效净化库区水质。
(四)增加就业机会。工程建设需上百万个劳动工日,特别是大量基本农田建设和造林整地需要大批劳动力,可为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三、经济效益
(一)旅游带动效益。三峡库区蓄水后,新三峡旅游日渐兴盛。实施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将大大改善三峡生态环境,从而进一步促进新三峡旅游发展,创造更大的旅游经济效益。同时,由于旅游业的带动,也将促使其它行业发展。
(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单产。实施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将大大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条件,森林面积增加,有利于增强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能力;基本农田改造,有利于粮食单产提高,使高标准基本农田平均亩产达到550公斤,坡改梯农田平均亩产达到400公斤,实现项目区农民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350公斤目标,基本满足农民粮食需要。
(三)增加农民收入。实施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农民将有更多时间从事非农业经济活动,从而增加收入。此外,几年以后经济林也会产生较大经济效益。
第五章 工程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措施
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伟业。为保证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顺利实施,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健康发展,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务求成功。市政府成立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市级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统筹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对绿化带建设的指导。市发展改革委要主动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联系,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编制下达年度建设计划。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指导区县开展作业设计,加强建设工程管理,做好项目监督检查,督促区县保质、保量和按时完成任务。项目区县要强化组织实施,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由区县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加强领导,落实任务,明确责任。要将绿化带建设纳入当地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落实好各项配套措施,做好项目建设的组织发动工作。要因地制宜制定年度作业设计,并充分利用移民迁建的契机,将淹没线以下的林木和耕地表土进行合理搬迁,进行移植并实施沃土工程,提高植树造林和基本农田建设成效。
二、技术保障措施
科学实施、求实创新,促进周边绿化带建设。一是大力加强科技培训,普及农、林科学技术知识,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合作,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周边绿化带建设的科技含量和水平。二是对现有实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大力推广优良树种(品种),营养袋(桶)育苗技术、大苗带土移栽技术、节水灌溉、地膜覆盖等技术,提高苗木成活率、保存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建立示范园(段),以点带面,确保造林绿化和基本农田建设工程质量。
三、工程质量保障措施
(一)实行招标投标制。基本农田建设、造林绿化、种苗采购等实行招投标制,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择施工队伍和建设物质供应商家。
(二)实行工程监理制。对物资采购、种苗供应、建设施工等实行监理。
(三)实行资金报账制。为了保证资金的安全使用,对建设资金在区县级财政实行报账制。同时,要加强对项目的审计和稽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