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坡改梯工程。对于15—20度的坡地,考虑其地形条件,沿等高线修筑1.5米以下的梯土(石埂、土埂或生物埂),先将耕作层表土剥离、然后内侧深挖平整为宽5米左右的反坡梯土,再进行表土回填,种植粮食作物。
对于20—25度的坡地,沿等高线修筑2米以下的梯土(主要为石埂),将其表土移至外侧,而在内侧进行爆破或深挖,然后平移土面,整治为反坡梯土,土面宽3~5米,为果、林、粮间作。
(二)固土集雨截径蓄水“三沟三池”工程。主要是灌溉沟、集雨沟、拦山沟等“三沟”和蓄水池、沉沙凼、蓄粪池等“三池”建设。要求做到池、堰、沟相连,齐全配套,径流入沟,引水入池,土不下坡,水不乱流,为蓄水补灌创造良好的水系条件。
田间灌溉沟。过水断面按0.4×0.4米定型设计。石料规格:墙石0.3×0.2米,底板石为:0.3×0.3×0.2米。衬砌用100#水泥砂浆。经测算1米石渠需砌石方0.56立方米。
田间集雨沟。过水断面按0.6×0.5米定型设计。石料规格:墙石0.3×0.3米,底板石为:0.3×0.3×0.1米。衬砌用水泥砂浆标号为100#。
拦山沟(排洪沟)。在坡陡坡长的地方,应利用自然台位,每50米高度布设一条。引水下山的排洪沟,呈“Z”或“/”字形布设在山坳处,分段设比降,根据比降和沟长设置跌水。排洪沟断面按10年一遇最大降水量设计,一般沟宽50厘米以上,深40—50厘米。即过水断面按0.5×0.4米定型设计。石料规格为:墙石0.3×0.2米,底板石:0.3×0.3×0.1米。衬砌用水泥砂浆标号为100#。
蓄水池。蓄水池大小视坡面大小和集雨面积而定,一般按每亩8立方米设计,以10—15亩(大约是一个小山丘的面积)为一个单元,建一座100立方米的蓄水池。用料为清料石,清料石0.3×0.3米,六面整齐、八角齐全,条石强度为400#。衬砌沟缝用150#水泥砂浆,水泥砂浆抹面。
沉沙凼。在集雨沟、拦山沟、灌溉沟相交的地方建骨干沉沙凼,沉沙凼与灌溉沟的跌水相结合,坡渠以坡度大小按每50米间距设立一个沉沙凼。沉沙凼实行片石衬砌,按1.5×0.8×1米和2×1×1米两种定型设计,每个沉沙凼容积为1—2立方米。用料为清料石,衬砌用100#水泥沟缝。
蓄粪池。按2×1.5×1米定型设计,平均每亩修建池1.5立方米。用料为清料石,衬砌用100#水泥沟缝,水泥砂浆抹面。
(三)聚土垄作工程。聚土垄作目前在我市采用具有显著效益等高聚土技术,在零散不易归并的地块中进行,主要包括等高横坡聚土起垄栽培及等高格网聚土起垄技术。
等高横坡聚土起垄技术:从小春作物开始改以往的顺坡耕作为等高横坡耕作。根据不同的坡度和土壤质地,选择宽厢和窄垄两种形式。即在坡度<10度的坡耕地上设置宽厢聚土起垄模式(宽厢为6尺开厢,中厢对半开);坡度>10度设置横坡聚土起垄开厢模式(横坡6尺开厢,3.5尺宽厢种小麦,2.5尺窄厢起垄栽培玉米等大春作物,玉米垄与坡面呈85—88度的夹角)。
等高格网聚土起垄技术:小春作物及大春玉米仍沿用顺坡种植方式。麦收后“芒种”前,在与玉米行垂直的方向起短垄,使红苕厢与玉米行互相垂直,形成格网,降雨时雨水大部分滞留在“格网”内,减少地表径流。
(四)耕作便道工程。在耕地较为集中的坡面上选择位置相对较低的地段,修建耕作便道,以方便农民机械耕作、出行,建设主路及村庄相连的田间路。主路宽3—4米,开挖路基素土夯实15厘米,碎石铺筑10厘米以上,并用200#混凝土铺筑15厘米,并根据地形设置伴路排水沟。在田块之间依地势修建生产路方便农民田间耕作。设计路面宽0.6—1米。①混凝土便民路:开挖路基、安凿去表土20厘米,夯实后安片石15厘米,路面宽0.6米,单边设排水沟,上面用200#混凝土铺10厘米。表面整齐、光滑。②石板路:净宽1米,单边设排水沟。开挖路基同上。石板以1×0.3×0.15米的硬石板,并用水泥砂浆勾缝,梯子用1×0.3×0.2米的清料石安砌,用砂浆勾缝(坡面要排、灌水渠结合,蓄水池、沉沙凼配套,合理布局,做到排除渍水、蓄水、灌溉,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在田间路和生产路的两侧或单侧根据当地主要风向种植防护林。
(五)农耕农艺先进技术工程。农耕农艺先进技术主要包括耕制改革技术和覆盖技术。
第四章 工程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第一节 投资测算依据
一、退耕还林国家补助政策。
二、国家和重庆市规范、规定相关的技术经济指标、定额。
三、当地劳动用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