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面完成工程任务,开展检查验收工作,巩固建设成果。
具体年度任务与投资,以国家下达的计划为准。
第三章 工程建设技术设计
第一节 造林绿化技术设计
一、造林地选择
造林地主要选择在规划区的25度以上的坡耕地、宜林荒山荒地、疏林地中实施。
二、林种规划
由于本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改善三峡库区周边的生态环境和景观,根据国家有关林种划分的规定,结合《
退耕还林条例》,设计林种为生态林和经济林。宜林荒山荒地全部营造生态林,耕地可根据农民意愿和立地条件选择生态林或经济林。
三、造林模型
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设计造林模型。
设计混交林和纯林两个造林模型。混交林模型为灌木+针叶树+落叶阔叶树+常绿阔叶树;纯林包括经济林和竹林两类。
四、树种选择
造林树种选择适当与否,是工程造林成败的关键之一。为满足改善库区生态环境和绿化美化库区沿线景观的要求,应慎重选择造林树种。要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尽量选用优良乡土树种造林,注重树种合理配置和森林景观优美,并与地方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一)生态林。选择生长快,根系发达,根萌孽性强,耐水湿,耐冲淘,繁殖容易,根系发达,树冠浓密,易郁闭,耐干旱瘠薄的乔木、灌木。乔木主要选择秋枫、深山含笑、大头茶、大叶香樟、柳树、常绿杨、枫香、刺槐、水杉、柏木、马尾松、羽叶山黄麻、香花槐、白千层、香桂等。灌木主要选择黄栌、黄花槐、小叶黄杨、毛叶丁香、黄荆等。也可因地制宜培植竹类和蒲葵。
(二)经济林。选择有特色,品质佳,产量高,经济价值大以及有发展前途的药用、水果、木本香料等经济树种。主要选择柑橘、枇杷、花椒、柠檬、青果、枣子、桑树等优质无病毒嫁接苗。
五、树种布局
项目区县应根据沿江土壤、土质情况,立地条件,坡度大小,合理选配树种。沿江两岸100米范围内和城镇周边,以栽植常绿、速生的大苗为主。其它25度以上的坡耕地,在尊重当地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营造经济林或生态林。立地条件差的荒山,以栽植耐干旱、耐脊薄、适生性强的乡土树种灌木树为主。裸岩及难利用地,以栽植耐干旱的灌木或藤本植物为主。
为营造好绿化带景观,沿江绿化带树种总体布局原则是:
(一)江津—涪陵。沿江两岸多为浅丘和冲积土,以营造常绿阔叶树种,开花树种为主。如大叶香樟、秋枫、含笑、大头茶、木荷、常绿杨、黄花槐、小叶黄杨等树种。
(二)涪陵—万州。沿江两岸多为浅丘陵地,以营造常绿与落叶树种混植为主。如枫香、深山含笑、大叶香樟、黄栌、枇杷、刺槐、水杉等树种。
(三)万州以下。沿江两岸多为立地条件较差的丘陵地和25度以上坡耕地,应以固土绿山保持水土为主,在树种的选配上按针—阔混交乔—灌综合配置,如马尾松、柏木、元宝枫、黄荆、刺槐、枣子、枇杷、柑橘、重阳木、黄花槐等树种。
六、造林密度
造林密度直接影响幼林郁闭时间,是形成森林群体的重要条件。造林密度主要取决于立地条件、设计林种、造林树种。鉴于库区沿岸水土流失严重的实际情况,应尽快郁闭成林,造林密度设计为中密度造林。设计生态林造林密度为133株/亩,经济林造林密度为45株/亩。种植点尽量采取正三角形配置。
七、整地
造林前整地的目的主要是局部增加土层厚度,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从而保证工程造林成效。为保护好原生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整地方式以局部整地为宜。整地方法及规格视林种、树种及立地条件而定,设计有带状整地、穴状整地和鱼鳞坑整地等不同的整地规格。整地时间以秋、冬季为宜。
(一)带状整地。坡度25度以下,坡面较长的造林地实行水平带状整地,整地规格一般为带宽70—80厘米,深40—50厘米,间距70厘米。
(二)穴状整地。坡度大于25度以上,低山丘陵上部,土层厚度>40厘米的造林地采取穴状整地。对陡急坡造林,可采用爆破式穴状整地。整地规格一般为:80×80×80厘米。
(三)鱼鳞坑整地。坡度大于25度,土层厚度<40厘米的裸岩地等难造林地实行鱼鳞坑整地。整地规格一般设计为:长径60厘米,短径50厘米,深40厘米,并可采取局部堆土筑穴的办法,尽可能增加堆土厚度,筑穴后应将坑的外边坡筑紧,防止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