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区共涉及22个区县的202个乡镇,土地总面积269.4万亩,其中耕地115.9万亩、林地96.1万亩、难利用土地(指岩石、悬崖等)3.3万亩、其它用地(指建筑、道路等用地)54.1万亩。工程区总人口152.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1.5万人,人均水田0.29亩、旱地0.47亩,粮食总产量39万吨,人均粮食256公斤(工程区基本情况详见附表1、2、3、4)。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造林绿化与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坚持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坚持从实际出发,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标本兼治,加快库区周边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提升三峡库区生态形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库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二、建设原则
(一)统一规划,统筹安排,集中成片,规模治理。对工程区进行统筹建设,落实到每一个山头地块,集中成片治理,形成规模效应。
(二)生态优先,植树造林与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地区是生态最敏感和脆弱的地区之一,在建设绿化带的同时,抓好基本农田建设,确保生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三)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树种、多景观配置。根据工程区土地结构及利用现状,依据立地条件确定树种,尽量形成既具有防护功能又具有极佳景观效果的绿化带。
(四)政策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要针对工程区的造林实际,制定相应政策,引导农民自愿退耕绿化和参与生态建设。
(五)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结合对口支援,鼓励各种经济主体参与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实现多方式、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
第三节 编制依据
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规划》。
二、《
退耕还林条例》。
三、国家林业局《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主要造林树种种苗》(GB6000)。
四、《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SL/T246—99)。
五、《封山育林暂行办法》及技术规程(GB/T15163—34)。
六、农业部《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划分》(NY/T309—1996)。
七、《重庆市中低产田土类型划分及改造质量标准》(DB/T34—2001)。
八、《重庆市2000—2010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第四节 建设规模与建设内容
一、建设规模
根据《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规划》,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总规模为132.3万亩。
二、建设内容
(一)退耕绿化49万亩。对工程区内25度以上的坡耕地实施退耕绿化,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初步安排营造经济林19.6万亩,营造生态林29.4万亩。
(二)荒山绿化8.8万亩。对工程区内的宜林荒山荒地进行绿化。
(三)封山育林12.3万亩。对工程区内的疏林地进行封山育林。
(四)基本农田建设62.2万亩。对工程区内25度以下的坡耕地进行改造和整治,其中:坡度15度以下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21.2万亩,坡度15—25度实施坡改梯建设基本农田41万亩。
基本农田建设的任务安排,要确保各家各户农民的基本口粮田、土。为实现这一目标,依据《土地承包法》,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项目区可对农民承包土地进行适当调整。如土地调整困难,可适当减少25度以上坡耕地的退耕任务,并对这部分土地进行坡改梯。
三、任务分解
按照规划确定的建设任务,根据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范围内各区县的地理、人口情况和森林二类调查数据,以长江主干道和库区腹地区县为重点,分解确定工程区域内各区县的造林绿化和基本农田建设任务(详见附表5)。
四、建设期限
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建设期为2004—2007年。
五、总体进度安排
2004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并启动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完成总工程任务量的10%左右。
2005年:全面推进建设,完成总工程任务量的40%左右。
2006年:加快工程建设,完成总工程任务量的4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