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外商投资农业项目规模普遍较小,作用受到限制。从1997—2003年7年间,外商实际投资农业平均每个项目金额为82万美元,比外商实际投资所有行业平均每个项目规模195万美元少58%,也大大低于全国110万美元的平均规模。由于项目投资规模过小,在推动我省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方面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3.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引资主体实力弱。目前,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方式,组织化生产程度较低,使得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与我省分散经营的农户在生产的组织形式上难以实现对接,在开展有效的管理与运作方面遇到一些障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外商的直接投资。近年来,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较快,但与国外企业相比,大部分经济实力不强,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因此在合资合作中,不能处于对等地位,影响了一些项目的合作成功。
4.项目管理存在着一些弊端,影响了利用外资的效果。从项目资金配套看,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市、县两级承诺的配套资金一般很难兑现,作为配套资金主渠道之一的国内银行贷款有时也难以全部落实。从论证机制看,项目论证过程中,项目的决定权在外方,中方多数情况下只充当信息和资料的提供者。为了争取到项目,往往考虑部门和局部利益多于项目的整体效益。从监评机制看,农业外资项目均设立有监测评价体系,但少数项目监评系统的应有作用还不够明显。从发展规划看,由于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造成了农业外资项目在产业和区域布局上的不合理性。
5.投资环境尚不理想,限制了外资的大量流入。在硬环境方面,我省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条件相对滞后;农产品市场流通和信息网络不健全,社会服务设施不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够,难以为外商提供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在软环境方面,个别地方对外商投资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问题仍然存在;个别合资合作项目中不信守合同、不兑现承诺和侵犯外商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少数部门服务意识淡薄,审批程序繁杂,办事效率低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现代农业所需的良好的人才基础。
(三)农业利用外资面临的形势。目前,生产国际化、经营全球化、市场一体化步伐日益加快,资本、商品、服务、技术、信息等已超越国界大规模流动,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去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35.05亿美元,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引资国,外资在促进我国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增长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省委、省政府把开放带动作为加快我省经济发展的战略,出台了《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若干意见》(豫发[2003]18号)文件,并逐条分解落实到各省辖市和20多个省直部门。省委、省政府在制定的大力引进外资的各项政策措施中,对农业对外开放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要求积极引导、鼓励外资重点投向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从2002年8月开始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以来,全省已建立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创建县4个,18个省辖市全部建立了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两年间,省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57个,面积达680万亩。我省无公害、绿色、原产地认证的健康快速发展,为农业利用外资创造了基础条件。目前,我省有国家及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80家,区域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55家。农业龙头企业在开展国际合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与国际投资对接的经验,在多层次、多渠道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市场主体作用。
农业是我省利用外资最早的行业之一,但与我国利用外资的总体发展形势相比,与本省其他行业利用外资规模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从长远来看,农业仍将是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也是长期利用外资的重点领域,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和我省农业投入现状,我省每年对农业的投入大约还有130亿元的空间。因此,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借助外力,发展自我,对于加速传统农业改造,推进农业现代化,意义十分重大。
二、我省农业利用外资的指导思想、遵循原则及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为目标,认真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继续贯彻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努力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强化产业导向,培育引资主体,拓展引资渠道,在坚持积极争取国际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和援助的同时,大力引进国外农业先进技术、关键设备、管理和人才,强力推进农业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