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着眼于增强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文教育。引导未成年人爱家乡、爱祖国,增强爱国情感,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着眼于确立远大志向,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深入进行国情、省情和改革开放成就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弘扬“浙江精神”,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立志成为建设浙江、建设祖国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着眼于规范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未成年人养成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学会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
4.着眼于提高基本素质,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对未成年人进行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教育,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他们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三、充分发挥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家庭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进一步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
1.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学校的全部工作是教书育人,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责任。要加快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加快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的分量。要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目前仍然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时间和精力投身到社会实践和大自然中,陶冶情操,增长才干。
2.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分层施教。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完善日常行为规范。对幼儿园到小学低龄段的学生,重点是加强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他们讲卫生、讲礼貌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小学高段到初中学生,重点是进行以责任感为主要内容的品德教育,学会对他人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然负责、对自己负责;对高中学生,重点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共同理想的思想道德教育,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充分整合德育资源,有计划、针对性地实施德育教学方案。积极探索“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等各种课外德育教育的新途径、新载体,力求做到形式活泼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严格执行初中学生每年20天、高中学生每年30天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定。改进课堂德育教学方法,鼓励师生平等对话,倡导“情景教学”、“活动教学”、“价值辨析”和“道德反思”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德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