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2003年度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情况的报告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
2003年度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情况的报告的通知
(鲁政办发[2004]60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鲁战略,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省教育厅按照《山东省教育督导条例》的要求,组织了2003年度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6月1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在听取并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全省职业教育和农村义务教育工作情况的汇报》后,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为认真落实好这些意见和建议,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根据省政府领导同志的要求,现将省教育厅《关于2003年度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情况的报告》转发给你们,请你们认真研究,结合本地实际抓好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及时报省政府教育督导室。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四年六月二十三日

关于2003年度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情况的报告



省政府: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完善“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根据《山东省教育督导条例》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加强2003年度教育综合督导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鲁政办发[2003]72号),省教育督导评估团于2004年3月14日至4月3日,对全省17市2003年度教育工作进行了综合督导评估。这次督导评估共随机抽样检查了17个市及其34个县(市、区)、80个乡(镇)、482所学校。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各市教育工作基本情况
  (一)“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17市除极个别县外,均由政府下发文件、召开会议,对落实“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部署,明确并落实各级办学职责。潍坊、东营、青岛、威海等市,按照新体制的要求,较好地落实了政府的各项职责。诸城市结合本市实际确定市、乡政府及村的办学职责,及时调整财政体制和支出结构,将教职工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全部上划到县财政统一管理,改革教育人事管理制度,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
  (二)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和多渠道筹资,教育投入总量明显增加。
  1.教育总投入逐年增加。与2001年相比,17市2003年教育总投入除菏泽市下降外,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6个市实现了教育总投入不低于税费改革前水平的要求;与2002年相比,17市教育总投入都有所增加。其中提高幅度最大的是东营市,2003年比2001年、2002年分别提高了48.53%和42.31%。
  2.政府对教育拨款普遍增加。2003年,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总额除德州市下降外,其他市均高于上年,体现了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其中提高幅度最大的是东营市,其次是滨州市,2市分别为29.16%和15.49%。
  3.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部分市持续提高。近2年来,东营、日照、临沂、泰安、滨州5个市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实现了逐年提高。2003年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例最高的是潍坊市,达30.74%。
  4.多渠道筹资数额普遍增加。2003年全省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四项教育费征收总额分别达17.66亿元和2.79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加了6.22亿元和0.86亿元,增长54%和45%,是近5年来增加数额和提高幅度最大的一年。捐资助学成效明显。全省17市2003年捐资总额达68533万元,比2002年增加了32156万元,增长88.49%。
  5.危改资金筹措有成效。有12个市筹措到位资金占所需资金的80%以上,其中威海、烟台、东营、潍坊市达90%以上。
  (三)对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的保障能力增强。2003年以来,各市进一步重视落实教职工的工资待遇,在财政偏紧的情况下,努力采取措施增加教职工工资。潍坊市还积极督促所辖县(市、区)调整县、乡财政体制,将教职工工资列入县级财政预算,使教职工工资发放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
  以市为单位统算,2003年17市教职工月平均工资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威海、青岛、淄博、烟台、东营市所辖各县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月平均工资均超过了千元。全省57个县(市、区)在县域内统一了教职工工资标准。淄博、烟台、威海3市所辖各县均在县域内统一了教职工工资标准。全省94个(含无乡镇的5个区)县(市、区)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月平均工资已达到或超过了国家必保工资标准(其中达到省必保标准的76个),占全省139个县(市、区)的68%。济南市市中区、历下区,威海市环翠区、文登市、荣成市、乳山市和邹平县、博兴县、临清市等县(市、区)还为农村教师浮动一级工资。
  全省有17个县(市、区)调整了县、乡级财政体制,将教职工工资基数上划到县(市、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县(市、区)教职工工资统筹发放。
  (四)大多数县(市、区)核定了中小学公用经费定额,制定了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全省有132个县(市、区)核定了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其中,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执行省最低标准的县(市、区)分别有57个、62个;高于省最低标准的分别有73个、68个;只有枣庄市山亭区和庆云县低于省最低标准。
  (五)重视教育统筹协调发展,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从总体上看,各市政府均开始注重各类教育、城乡教育的统筹协调发展,2003年各市各类教育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青岛市在全市实施了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东营市市级财政先后转移支付近1亿元,实施了“学校布局调整”、“危房改造”、“校校通”、“食宿”、“贫困生救助”等五大工程。高中段教育加快了普及步伐。2003学年度全省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比2002学年度提高1.96个百分点。各市将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纳入市、县(市、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使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新热点,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实用人才。民办教育蓬勃发展,涌现了一批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较高的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
  (六)督导机制基本建立,教育工作逐步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17市普遍建立了对政府教育工作、中小学校及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督导制度,建立了教育执法目标责任制。潍坊、泰安、济宁、日照、德州、临沂、滨州、枣庄、莱芜等9个市由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联合下发文件,将政府教育工作纳入对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政绩考核内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有保障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机制。全省还有122个县(市、区)没有将教职工工资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有82个县(市、区)教职工工资发放标准不统一,有45个县(市、区)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水平偏低,尚达不到国家必保工资标准。成武县2003年全县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平均月工资仅390元,其中平均月工资最低的乡(镇)只有308元。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