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旅游会展业为突破口,增创服务业新优势
加大旅游市场策划和促销力度,整合资源,扶持旅游产业,整顿规范旅游市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拓展境外市场,争创全国最佳旅游城市。积极争取举办国际性、全国性的会议和大型博览会,构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会展之都。同时制订并实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增强物流保障能力。积极引导和促进文化休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度高的金融、会计、法律、咨询等新型服务业,提升服务业档次。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尽快编制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构建多层次的立体交通网络。积极发挥蓉深海铁联运的作用,建设快速出海通道;加快成都铁路北编组站建设,发挥铁路枢纽作用;谋划成渝铁路客运专线项目,争取进入铁道部轨道交通发展规划。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利用航空运输优势,争取开放“第五航权”,打造国际航空港。形成半小时都市圈、1小时区域圈、2小时经济圈的快速通道体系。积极做好地铁一期、铁路集装箱节点站等重大储备项目的前期工作。
积极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全市水、气、油、电等基础行业的发展规划,使能源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发展,缓解能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突出抓好电源点和电网建设,及早开工建设金堂电厂一期2×60万KW项目,实施500KV、220KV、110KV输变电工程和城乡电网改造工程。积极开展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抓好彭州湔江关口水库建设。
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抓好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六小工程”,切实改善农民生活和生产条件。
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统筹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遵循“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指导方针,强化环保综合决策机制,严格环保审批,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新建项目审批实行“一票否决”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加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城市建设。
切实加强污染防治。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以沱江、岷江流域成都段污染源监管为重点,以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管理为手段,努力实现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以扬尘污染治理、机动车污染防治、清洁能源改造、农作物秸秆禁烧等为重点,认真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严格依法管理固体废物,重点加强危险废物管理,大力提倡综合利用。完善城乡结合部及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烟尘、废气、废水、废弃物排放等情况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