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请求国家对大西南优势产业、产品所受到来自东盟国家进口冲击和相关的重大问题,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随着“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西南某些优势产业和产品已受到来自东盟国家的一些产品的冲击。西南各省区市在联合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进口特别是热带水果进口的监管机制,落实检验检疫、原产地保护措施和必要时启动保障措施机制的基础上,请求国家提高西南地区部分优势农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以及中央财政对农产品所受冲击的财政转移支付的支持,加大对与东盟同类优势农产品的保护和补贴。对于敏感农产品的开放要持谨慎态度,对因向东盟开放市场而遭受损失的种植业者,应考虑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
(四)请求国家对大西南各省区市有比较优势的企业、产品开拓东盟市场给予政策和专项贷款或出口信贷上的支持。
1.争取国家增拨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支持企业深度开发东盟各国市场,优先支持优势产品出口东盟市场的开拓工作。
2.各省区市分别提出有发展前景的一批大宗出口产品,联合报请国家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建立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商品基地。
3.支持、鼓励区域内大型企业和有实力的经济实体联合到东盟国家兴办资源开发型企业、技术设备出口型企业,请求国家安排专项贷款或出口信贷扶持大西南各省区市开拓东盟市场。
(五)请求国家批准,在广西、云南的沿边县、市建立边境贸易区和边境出口加工区,区内实施优惠的贸易、投资和税收政策,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提供实验,构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平台。
(六)请求国家批准,在六省区市七方与东盟国家相互实行落地签证以及通关便利化措施。在六省区市七方特别是广西、云南的边境口岸实行货物、人员通关的便利化,允许双方的货车、客车进入对方的指定城市,以加快人流、物流的互动。
关于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共建山川秀美大西南的意见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奋斗目标,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同建设山川秀美的大西南,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六省区市七方必须立足全局,全面合作,共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一、加强大西南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六省区市七方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与越南、老挝、缅甸、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相毗邻,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地区和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以西藏为主体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是我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被誉为世界的“水塔”,在全球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大西南地区是世界山地生物物种最主要的分化与起源中心,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17个关键地区中7个就位于本区域。该区域拥有高等植物2万多种,药用植物4000余种,脊椎动物20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物种数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大西南地区是长江水系、珠江水系及黄河水系和湄公河等重要国际河流的上游或源头地区,是我国中东部地区和中南亚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该区域内江河湖泊众多,是我国和南亚、东南亚的“江河源”、“生态源”。因此,加强大西南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仅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筑西南生态屏障的需要,也是维护我国乃至全球生态安全的需要。
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六省区市七方加大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场建设、植树造林、防沙治沙、污染控制以及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大西南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治理与改善。但由于受特殊自然环境以及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上仍处于脆弱状态。主要表现在:森林生态系统仍存在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下降并存的变化趋势,森林类型比例向不合理化方向演化;水土流失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局部地区土壤盐碱化增长势头仍在加重,南部地区石漠化土地面积扩大、危害深;草场沙化、退化的状况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位下降;冰川退缩,雪线上升现象明显;湖泊干枯,盐碱化严重,天然湿地萎缩,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随着经济开发强度的增加,生态退化趋势还会明显加快,西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受到严重削弱,国家整体生态安全也将因此受到更为严重的威胁。
二、共建山川秀美大西南的对策措施
加强六省区市七方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共同建设山川秀美的大西南,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的思想,坚持走生态环境可承载、资源利用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路子,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协调推进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促进大西南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建立综合决策机制,逐步理顺管理体制
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域开发、城市规划、流域规划、资源开发规划等方面,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做到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对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不利影响的项目,必须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制度。进一步落实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责任制,努力按照生态系统方式和现行法律法规要求,理顺管理体制,做到多要素、全系统,统一监管和综合管理生态环境,强化对区域、流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保护。联合加强法制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坚持统一立法、统一规划、统一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