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广播影视业
——实施广播影视精品工程。按照频道(频率)专业化、对象化要求,将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综合频道和湖北电视台的湖北卫视频道办成既有权威、又有影响的精品频道。推出3—5套在中央数字电视平台播出的付费电视节目品牌。重点推出4—5个体现湖北卫视公益特色的品牌栏目。力争每年完成1—2部影响广泛、效益明显的精品广播剧或电视剧。
——提高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和覆盖质量。
近三年完成全省广播电视网络资产的整合,实现全省全程全网、省市县三级贯通的网络管理目标,建立较为完善的营运体制。重点做好对农村、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的覆盖率,进一步建成并完善全省统一的宽带、双向、高速HFC有线广播电视网。在现有覆盖手段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直播卫星和数字微波等新的覆盖手段,到2010年,实现广播、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98%左右,其中贫困山区覆盖率达到91%左右。
——加快数字化建设。尽快开办有线数字电视业务,建立全省统一的有线数字运营新体系,2010年前,实现我省有线电视从模拟到数字的整体平移。建立省广播电台、省电视台全台数据资源的共享系统,实现广播电视节目采集、制作、播出、存储、交换和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完整链;建立数字广播影视节目平台,开展交互式业务,全方位实现电视、广播节目的互动。大力发展卫星电视、地面移动无线电视,完成我省主要城市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以及高清晰度电视的试点工作。
——积极开发广播影视产业新领域。继续强化广告业等传统产业,大力开发数字电视等新兴产业,使网络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及时跟进、大力开发直播卫星、地面数字电视、高清晰度电视、流媒体等对广播影视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高新产业。整合全省广播影视制作资源,建立制作基地,将湖北建成全国广播影视节目生产制作中心之一。
——推动电影发行放映院线建设。推动全省电影发行放映特别是省与市州县电影公司的资源重组,鼓励电影发行放映单位间的兼并联合,推行院线制建设,实现院线经营品牌化。打造“银兴”和“天河”院线品牌。以湖北省电影发行放映总公司为核心,组建“湖北银兴电影集团”,实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优化组合,逐步向制作、发行、放映一条龙拓展。推行影院星级评定工作,加大对国产优秀片的宣传、放映力度。
——组建并完善湖北广播影视集团。以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湖北电视台为主体,在整合广播电视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调整结构,以电视广播为主业,组建拥有多种媒体、经营相关产业的广播影视集团。积极推动以省广播影视集团为龙头的全省广播影视资源的优化整合。
(七)出版业
促进出版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把湖北建成全国有实力的出版发行中心之一。到2010年,全省出版行业综合经济指标保持在全国前10位水平。
——图书、电子、音像出版。以抓好国家重点选题规划图书为重点,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形成包括畅销书群、常销书群和引进版在内的可持续发展的图书出版资源。每年形成5-10种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品牌出版物。继续加强中小学教材的出版工作,做到“课前到书,人手一册”。集中力量规划、组织、协调国家新课标教材的开发工作,使鄂版新课标教材占有一定份额。加大对音像、电子出版的投入,扶持发展、出版一批能形成品牌、带来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优秀音像、电子出版物。
——印刷、复制业。继续加大治散治滥力度,进一步优化全省印刷业结构。推动国有书刊印刷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湖北新华印刷工业园区。积极发展包装装潢印刷,适度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特色印刷,优先发展高附加值印刷加工业,注意发展外向型印刷加工业,引导印刷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实现各种规模、档次、特色印刷企业并存和互补的印刷格局。加大对光盘复制业的投入,在湖北东湖光盘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现有规模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情况确定生产规模。组建音像复录公司,重新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扩大音像制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
——发行业。按照“大市场、大流通”的思路,努力建立以湖北出版文化城为龙头,以中心城市图书城、图书超市、交易市场为中心,以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为纽带,以综合书店、专业书店、连锁店和便民店为基础,国有书店和社会投资主体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出版物发行网点新格局,并尽快形成设施齐全、功能强大、技术先进、立足本省、辐射周边省市以至全国的出版物物流体系。以湖北新华书业公司为龙头,以各地新华书店为主体,通过采取直营连锁、专业连锁及特许加盟连锁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出版物连锁经营,争取用2-3年的时间,初步建立覆盖全省的出版物连锁经营网络,并积极向外扩展。推进报刊发行连锁经营,逐步建成由连锁店、报刊亭和投递网络组成的物流配送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