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发展战略
——文化经济战略。积极促进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增强经济的文化内涵,增强企业产品的文化含量,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大力发展内容产业,充分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努力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龙头带动战略。充分发挥武汉在全省的龙头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在区域布局上,重点抓好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和宜黄、汉十沿线中等城市“三个层次”;在产业门类上,重点扶持传媒业、出版业、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四大门类”;在市场主体上,重点扶持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湖北广播影视集团、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知音期刊集团、湖北演艺集团等“六大集团”,并促进集团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联合重组。
——品牌特色战略。积极开发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并形成品牌链,扩大湖北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湖北文化的知名度。充分发掘我省的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五大文化品牌”,即以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以三峡文化、武当文化、三国文化、巴土民族民俗文化、武汉环东湖特色文化等为代表的旅游资源文化;以辛亥首义文化、红(苏)区文化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三峡工程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文化;以楚天都市报、知音期刊等为代表的现代传媒文化。实施哲学社科、文学艺术、广播影视、图书报刊等“四大文化精品工程”,带动全省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市场的普遍繁荣。
——科技创新战略。促进文化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有机结合,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运用高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逐步使文化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催生我省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人才聚集战略。树立人才资源是文化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着力培养、吸引和用好一批熟悉意识形态工作、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名家和文化大师,造就一批文化名人和文化经营人才,推动我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四、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一)哲学社会科学建设
——加强理论研究。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加强“湖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建设,推出一批理论研究重要成果。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巩固现有优势学科,优先扶持体现湖北特色的楚文化和辛亥首义文化、长江流域开放开发研究,优先扶持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现实问题的研究,优先扶持理论前沿和理论创新的课题研究。
——强化理论普及。大力宣传和普及社会科学理论知识,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为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积极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良好条件,加大对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支持力度。
——整合社科资源。加强社科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发挥高校、党校、社科院、党政研究部门及民间社科研究团体等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理论家和学术带头人。加强理论阵地建设,推出二至三个在全国有影响的理论宣传栏目和刊物。加强课题规划,实行课题招标,注重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科研质量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文学艺术创作
——打造文艺精品。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树立精品意识,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为龙头,以迎接和承办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为契机,精心打造一批文学艺术精品,力争每年创作生产出一至二部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精品力作,带动整个精神产品质量的提高。认真抓好传统强项,加大支持力度,继续保持戏剧、中长篇小说、音乐、美术、杂技等项目在全国的重要影响与地位,形成湖北最具优势的文学艺术名品和优势项目。积极推动京剧、汉剧、楚剧、黄梅戏、花鼓戏等的继承与创新,不断推出优秀剧目。抓好“古今荆楚名人系列作品”的创作与生产。抓好演出、创作、教学和理论研究基地建设,培养优秀人才。
——完善工作机制。遵循文学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充分调动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创作生产环境。增强开放意识,打破地域和行政界限,优化组合艺术生产要素,提高重点精神产品创作生产的能力和水平。加大对重点作品创作生产的投入,完善对重点作品论证、投入、效益评估等运作机制,积极探索实施项目招标制、政府采购订购、项目投资入股等办法。加强文艺理论建设,巩固发展文艺评论阵地,办好文艺刊物。鼓励支持作家艺术家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按照市场机制,积极抓好影视剧等现代文化艺术门类的生产。精心组织优秀作品的宣传展示,扩大湖北优秀作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社会影响力。
(三)城乡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