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4-2010)》的通知
(鄂办发[2004]34号)
各市、州、县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军区党委,省委各部委,省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
《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4-2010)》(以下简称《规划》)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和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刻认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文化建设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积极、稳妥地处理好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当前与长远、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按照《规划》的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认真抓好落实。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检查和督办;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协调和指导;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密切合作,促进《规划》的各项要求和部署落到实处。通过认真贯彻实施《规划》,努力推动我省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四年五月四日
湖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4-2010年)
为了落实党的十六大和省第八次党代会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精神,促进我省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主要涵盖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社会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等领域。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我省文化发展现状
一是文化资源比较丰富。湖北人杰地灵,文华昌盛。光辉灿烂的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炎帝神农文化、三国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文化,以辛亥首义和一批老区、苏区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三峡、神农架等为亮点的山水文化,以巴土、江汉平原风情为特点的民族民俗文化,以屈原、毕日升、陆羽、李时珍、张之洞、闻一多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三峡工程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文化,异彩纷呈,影响广泛。我省还拥有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武汉盘龙城、江陵纪南城、随州擂鼓墩、大冶铜录山古矿冶四大古文化遗址,武汉、荆州、襄樊、随州、钟祥五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5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121.3万件(其中一级文物10418件),位居各省区市前列;国宝级文物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郭店楚简、云梦秦简等享誉海内外。我省戏曲剧种众多,京剧、汉剧、花鼓戏、楚剧、黄梅戏、豫剧、南剧等各具特色,深受群众喜爱。我省民间文化丰富,民间艺术、民间故事等历史悠久,风格独特。
二是文化事业具有一定基础。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03个,各类博物馆96个,群艺馆、文化馆139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180个。湖北素有戏剧大省和文学大省之称,不少文艺作品在全国有一定影响,许多文化人才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社科研究门类齐全、力量雄厚;我省是报刊大省,图书出版为全国六大出版中心之一;广播影视蓬勃发展,网络发展迅速,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5%。近年来先后有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文学作品、广播电视节目、新闻作品和图书、电子音像出版物获得国家乃至国际各种大奖,获奖数量居中西部前列。
三是文化产业具有一定规模。我省文化产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初,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步伐加快,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广播电视、图书出版、报纸期刊、文化娱乐等为重点的产业群体。据统计,2002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78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9.8%,占GDP比重为3.58%。其中,据省文化厅、省广播电视局、省新闻出版局的不完全统计,2002年的文化产业销售收入达81亿元,从业人员近30万人。我省还初步形成了《知音》、《楚天都市报》等一批优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