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点任务
对各类人员普遍开展职业指导和引导性培训。要通过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多种宣传手段和教育形式,对新生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指导,组织学习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促进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市场就业意识。各级政府,尤其是劳动力输出地政府要统筹组织各类培训机构,对劳务输出人员进行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开展基本权益、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生活。
开展短期实用技能培训。在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和用人单位,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尤其是一些具有特色的民办培训机构开展短期实用技能培训。短期实用技能培训要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一般为15至90天。根据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当前短期技能培训的重点是家政服务业、餐饮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康乐服务业、环保卫生业、建筑业和制造业等。计划2004年至2010年,对290万人实施短期实用技能培训。其中,家政服务业40万人,餐饮服务业80万人,社区服务业40万人,康乐服务业20万人,环保卫生业30万人,建筑业60万人,加工制造业20万人。同时,对具备相应条件并有创业意向的各类人员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指导。
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紧紧围绕我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中重点进行的五大产业基地建设,有针对性地调整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专、职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专,下同)的专业设置,重点发展以数控技术为主的机械加工、汽车维修、电子技术工程、中药制剂、精细化工、装饰设计与工程、生态环境、农产品深加工、商贸旅游、计算机应用与维修等10个专业。计划2004年至2010年,共培养140万人,其中,机械加工专业30万人,汽车维修专业20万人,电子技术工程专业8万人,中药制剂专业10万人,精细化工专业3万人,装饰设计与工程专业8万人,生态环保专业3万人,农产品深加工专业23万人,商贸旅游专业5万人,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10万人,其他20万人,努力打造吉林省机械加工、电子技术工程、汽车维修3个品牌。
三、重点工作
(一)深化职业培训体制改革,强化职业培训机构管理。适应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需要,深化职业培训办学体制改革,整合社会培训资源,提高培训机构的办学水平。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重点办好起骨干、示范作用的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采取加大投入,强化管理等切实可行措施,争取经过几年努力,使我省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分别达到15所,省(部)级重点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分别达到20所,高级技工学校达到10所,并建成一二所技师学院,一个省级师资培训基地。大力发展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动员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不断扩大职业培训规模,使职业培训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