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在老工业基地建设中积极促进增长方式转变,鼓励发展循环经济。
一是在总结和完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试点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全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在全省范围内选择4个生态示范区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是进一步加大清洁生产推广力度,按照《
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要求,编制我省推行清洁生产规划,抓好清洁生产示范,引导企业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三是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相关技术、产品的研究和开发。
(二)开展生态环境建设
1.工作目标。
2005年,全省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保护、恢复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重点建设工程达到预期效果,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城市和部分区域环境质量有明显好转,环境保护措施完善,执法机制健全,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2005年,治理盐碱化草原120万亩,累计完成873万亩,占盐碱化草原总面积1453.5万亩的60%;可利用草场占总草场80%以上;退耕还林还草300万亩,累计完成12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3.3%;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0万亩,累计完成862万亩,水土流失率小于1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削减10.44%;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26%;50%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4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率达到65%;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国土面积超过12%;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
2.工作重点。
(1)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的规划和实施。
继续按照“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方针,大力开展建设节水型社会活动。要着手对全省水资源进行总体评价,研究和掌握不同区域水资源分布情况,科学划分水功能区。积极组织有关部门编制《吉林省节水型社会发展纲要》,把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作为推进生态省建设,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要在全社会树立起强烈的水忧患意识和节约用水意识,要制定措施引导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全过程中自觉地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要在全社会建立起节水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督保障体系。要加快实施有关水利工程建设,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减少点源和面源污染,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引导城市企业、单位和家庭节约用水、循环用水,使用节水装置和设备;鼓励农村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加快对空中云水资源的科学规模化开发,逐步建立起高效用水的工业、农业和社会服务业,科学文明用水的城市和乡村。
(2)西部治碱和生态草工程。一是继续搞好围栏工程建设。二是在抓好建后管理的基础上,扩大适宜盐碱地种植的草种、树种基地规模,建设罗布麻种苗基地6万亩、带动农民种植90万亩,建设银莓示范基地6000亩、苜蓿种子基地4000亩。
三是鼓励发展草业经济。重点抓好2-3个规模较大的草业加工龙头企业,加强草产品的精深加工,扩大销售渠道,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