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点突破,提升枸杞产业整体水平
(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重点扶持宁夏香山酒业集团、宁夏上实保健品公司等企业,支持其开展与国内外著名饮料、食品、制药加工集团的合作,在现有枸杞加工产品的基础上,引进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进一步开发新产品,扩大加工能力,提高枸杞加工率。充分利用宁夏枸杞原产地域保护和“宁夏枸杞”、“中宁枸杞”、“宁夏红”、“杞浓”等现有的品牌优势,整合组建2-3家不同系列的枸杞深加工集团,催生3-4家经济实力强、销售网络完善、经营规模大、信誉好的营销龙头集团,形成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格局。
(五)突破枸杞制干包装技术。组织企业与科研单位协作开展枸杞制干设备科技攻关,力争用2年左右的时间,研制推广配套的枸杞烘干设备和技术。改进枸杞产品包装材料、包装设计等技术,使枸杞分级包装技术自动化、系统化,产品包装设计人性化、艺术化。鼓励加工、营销企业及合作经济组织兴建枸杞制干包装园区,直接从茨农手中收购鲜果,改自然晾晒为设施制干,避免二次污染,减少营养成分的损失,提高枸杞质量安全卫生水平。
(六)加快枸杞新品种选育及繁育基地建设。继续对宁杞1号、大麻叶等高产优质品种进行提纯、选优,加速繁育,提供优质种苗。同时,积极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快专用优良品种的选育速度,力争到2006年选育出2-3个专用优良新品种。加快枸杞优良新品系──无性系“0105”的繁育速度,建设优良品系采穗圃500亩和苗木繁育基地3000亩,促进专用枸杞品种生产基地建设。
(七)扩大枸杞基地规模。各地要认真落实《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确保年度规划任务的完成。对连片种植300亩以上的枸杞种植区,所在市县可给予一定数额的苗木费补助,扶持规模发展。大力推广无公害枸杞生产技术,使新建基地全部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
(八)加强“宁夏枸杞”基础研究。整合区内科技资源,筹建宁夏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龙头企业与区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枸杞产业研究队伍。加强“宁夏枸杞”药理和保健机理的研究,挖掘“宁夏枸杞”相异于其它产地枸杞的药用保健机理、有效成分,特别是宁夏枸杞在生物制药和功能型保健食品开发中的巨大潜力,拓展枸杞的食用空间。充分利用枸杞果、叶、籽资源,加快枸杞酒、饮料、制药、保健食品、化装品等系列产品的研发。
(九)健全服务体系。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减少茨农的市场风险。发挥县乡两级技术服务体系作用,枸杞重点产区各乡镇要建立枸杞产业服务中心,开展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农资供应、劳务输入、病虫害监测预报等社会化服务工作。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植保大队和公司,扩大枸杞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中国枸杞网”的作用,开展网上交易,拓宽流通渠道,为企业和茨农提供各类信息,并逐步实现专家咨询、技术指导、技术培训、质量监控、信息服务、产品交易等网络化。